安咕媽咪說

這是一個專屬於寶寶與爸比媽咪的小天地,期待父母親能一起參與。透過嬰兒按摩,您的寶寶除了能得到身心的舒適之外,也發展出一套獨一無二的親子互動方式,藉由父母親溫暖的雙手,傳遞愛的魔法,讓照顧者及孩子都能學習愛與尊重。


安咕媽咪工作坊提供安全舒適的環境,透過專業的按摩手法,配合神奇的芳香療法,藉由照顧者充滿愛與溫暖的撫觸,用手來傳遞愛的魔法。針對各階段發展中的嬰幼兒給予一套融合美式與英式的按摩技巧,配合按摩精油的功效,透過一系列的課程, 讓我們和寶寶們一起進入香氣按摩的世界。


這裡同時也是一個教養分享的平台,經由大家的交流可以分享養育寶寶方面的知識。安咕媽咪是護理人員,另外,安咕媽咪是護理人員,在課程中特別加入嬰幼兒緊急狀況處理流程,讓父母們在養育寶寶時多一份安心,也會不定期提供媽媽與寶寶新知,若有任何醫療上的疑問,安咕媽咪也一定盡力替您解答。場地全面使用有機茶樹精油清潔與無毒不含環境賀爾蒙瑜珈地墊,讓寶寶與您在無毒環境下輕鬆自在的學習。

課程內容:

•認識嬰幼兒按摩
•瞭解嬰幼兒按摩對寶寶及父母的好處
認識親子芳療及按摩精油
•簡易版及完整版嬰幼兒按摩
•認識新生兒反射及自我檢測
•親子按摩遊戲
•嬰幼兒瑜珈
•嬰幼兒發展相關理論
•媽媽與寶寶醫學新知
•教養經驗的分享
嬰幼兒緊急狀況處理流程

師資: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畢業
三軍總醫院護理人員
國家註冊護士
國家註冊護理師
英國Helen McGuinness學院嬰幼兒按摩合格講師
台灣芳療協會嬰幼兒按摩合格講師
台灣芳療協會護理芳療師

對象:
•家中有0-2歲的嬰幼兒及父母親
(至少一名家長參與,非常鼓勵父親參加)
•家中即將有新生命誕生的準爸爸準媽媽們

地點:

1.近捷運內湖站,湖光市場,或方濟中學
2.民生社區(可到府,一對一教學)
電話:0988-340221,02-27937980
E-mail:ailsa0221@yahoo.com.tw

嬰幼兒按摩課程
時間:
•每梯次5堂課,每堂課90分鐘
•白天班:週一至週五 早上班AM10:30-12:00 下午班PM3:00-4:30

•晚上班:週三至週五 晚上班PM7:00-8:30

•假日班:週六 早上班AM10:30-12:00

•本教室採小班教學,三人即開班,最多五人為一班。
•時間彈性,可依學員狀況統一調整時段。

課程相關:
•嬰幼兒按摩課程。
(附課程講義,按摩精油,全勤寶寶有畢業證書,

加贈一堂嬰幼兒急救教學
•成功推薦一組家庭贈推薦禮。
•懷孕媽媽報名加贈一堂複習課程,可於寶寶出生後參與。
•歡迎團體報名,另有優惠。

報名方式:
電話:0988-340221,02-27937980
E-mail:ailsa0221@yahoo.com.tw
部落格:http://ailsa0221.pixnet.net/blog
另有嬰幼兒按摩體驗版課程
歡迎來電洽詢課程相關訊息

 

六道副食品 提升寶寶腸胃消化力

綠花椰、甜豌豆、萵苣菜是常見的「綠色食材」,豐富的維生素與膳食纖維,能夠幫助寶寶腸胃蠕動,提升消化力,更讓寶寶元氣滿滿、健康加分!

執行/陳宇雙 採訪諮詢/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李佩霓 攝影/詹建華 食譜設計‧營養說明/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李佩霓

適合5~6個月的寶寶
菜芽馬鈴薯濃湯
材料
綠花椰菜芽40公克、馬鈴薯60公克、蔬菜高湯適量

做法
1、綠花椰菜洗淨後,以滾水煮熟,用乾淨的剪刀取其菜芽待用。

2、馬鈴薯洗淨後,去皮切塊,以電鍋蒸熟待用。
3、在調理機中加入馬鈴薯、菜芽及適量高湯,攪打均勻後即完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57.8Kcal  2.7g  0.2g  11.3g

Point 綠花椰含豐富維生素C,是同等份量檸檬的3.5倍。

營養小重點
綠花椰菜營養多多,含有維生素C、葉酸和多種礦物質(鈣、鉀、鉻、碘);其中維生素C含量最為豐富,是檸檬的3.5倍(同等份量比較之下)。


適合5~6個月的寶寶
芽蛋黃蒸
材料
綠花椰菜芽40公克、蛋黃1個、蔬菜高湯適量

做法
1、 綠花椰菜洗淨後,以滾水汆燙,用乾淨的剪刀取其菜芽待用。

2、 以調理機將剪下之菜芽打成泥狀,與蛋黃、適量高湯放入小碗中拌勻。
3、 小碗加蓋後,以電鍋蒸熟即完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142.9Kcal  7.4g 11.8g  1.8g

Point 為使蒸蛋較易凝固,且避免寶寶過敏,只需取蛋黃製作即可。

營養小重點
綠花椰菜還含有多種植化素,如檞皮素、β-胡蘿蔔素、口引口朵等,都是抗氧化小尖兵,且具有抗菌、抗發炎等作用。


適合9~11個月的寶寶
甜豌豆蝦仁稀飯
材料
甜豌豆2大匙、白軟飯1/4碗、蝦仁30公克、蔬菜高湯適量

做法
1、 甜豌豆洗淨,放入滾水汆燙至熟透,撈出後將其外皮去除,再用調理機打成泥狀。

2、 蝦仁洗淨,放入滾水中汆燙至熟透,剁成碎末狀待用。
3、 將蝦仁末、甜豌豆泥、蔬菜高湯及白軟飯一起放入鍋中,以小火煮至湯汁收乾一半即完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123.8Kcal   6.6g  0.3g  23.0g

Point 豌豆可以幫助寶寶舒緩脹氣,是煮寶寶粥的不錯選擇。

營養小重點
以中醫說法,豌豆具有利小便、補中益氣的作用,對於稍有脹氣的寶寶來說,給予適量豌豆稀飯也是不錯的選擇。


適合9~11個月的寶寶
甜豌豆洋芋甜點
材料
甜豌豆2大匙、馬鈴薯70公克、哈密瓜50公克

做法
1、 甜豌豆洗淨,放入滾水中汆燙至熟透,撈出後將其外皮去除,再用調理機打成泥狀。

2、 馬鈴薯洗淨,去皮切塊,以電鍋蒸熟後壓碎成泥狀,待用。
3、 哈密瓜洗淨,去皮取其果肉切碎,待用。
4、 將上述所有處理好之材料放入小碗拌勻即完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82.9Kcal   3.2g  0.4g 17.0g

 Point 馬鈴薯含有豐富蛋白質、礦物質與維生素,是寶寶副食品很重要的食材之一。

營養小重點
甜豌豆含有多種營養素,如膳食纖維、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葉酸、維生素C及多種礦物質,是成長中寶寶良好的副食品食材來源之一。


適合1歲以上的寶寶
萵苣葉肉飯捲
材料
結球萵苣 30公克、里肌豬肉片50公克、白軟飯 1/5碗、鹽少許

做法
1、 豬肉片洗淨後,抹上少許鹽,以電鍋蒸熟待用。

2、 萵苣葉洗淨,以滾水汆燙後撈起,切小段待用。
3、 在豬肉片上依序平鋪適量白軟飯及萵苣葉,捲起後即完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152.1Kcal  10.6g  4.3g  16.8g

 Point 選擇長條形的豬肉片,能夠讓飯捲包起來更漂亮喔!

營養小重點
萵苣菜所含的鐵質,在蔬菜中算是相當高的,對於成長中需要鐵質的寶寶來說,給予富含萵苣葉的料理,有助於預防或改善貧血現象。


適合1歲以上的寶寶
萵苣菜豬肉粉絲湯
材料
結球萵苣30公克、瘦豬肉片35公克、粉絲1/3把、蔬菜高湯適量、鹽少許

做法
1、 萵苣葉洗淨,切成小片;豬肉片洗淨,切成小片,放入滾水中汆燙至變色後撈出;冬粉泡水使其軟化,切小段待用。

2、 蔬菜高湯放入鍋中煮開,放入萵苣葉以小火煮至熟軟,再加入小片豬肉及冬粉,續煮約五分鐘後,加入少許鹽調味,即完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109.3Kcal   8.9g  3.7g  9.8g

Point 冬粉需泡水使其軟化,切成小段讓寶寶好入口。

營養小重點
萵苣所含的維生素A,在蔬菜當中算是高的,維生素A是預防夜盲症的重要營養素,想要讓成長寶寶具有良好視覺能力,可多給予寶寶富含萵苣葉的料理。
 

李佩霓
現職/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師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研究所碩士

~原文刊載於2011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文章標籤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夏日輕食午餐約會

低卡無負擔‧找回妳的好身材
生產之後,媽媽就會開始擔心自己的身材無法恢復。此時,我們建議妳以最自然、健康的方式~哺餵母乳來加速塑身,哺乳期間可消耗母親體脂肪,理論上6個月內可減輕4~5公斤體重。因此,一般不建議哺乳母親在哺乳期間內快速減肥。

企劃‧執行/林佩蓉 攝影/詹建華  食譜設計‧營養說明‧烹飪示範/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黃乃芸 資料‧食材提供/美國家禽蛋品出口協會

本月食譜營養成分統計  6道菜總計
熱   量 410.62Kcal
蛋白質 24.85g 
脂   質 13.11g
醣   類 50.03g

當每日熱量攝取低於1,500Kcal持續一星期以上,可能就會影響泌乳量。妳可以選擇改變烹調方式,來一頓低卡且不失營養均衡的午餐,來減輕身體的負擔,也可以避免在寶寶離乳後,妳的身上還留著揮之不去的「油」喔!

 

 

和風雞肉冷麵
材料:美國棒棒腿20g、蕎麥麵15g、聖女小番茄1顆、小黃瓜2片、海苔絲少許、冰水1碗。
調味品:和風醬油1大匙。
做法:
1.將棒棒腿洗淨去皮去骨切成丁,以和風醬油稍醃,入微波爐約5分鐘,即可取出,將湯汁倒入於碗中。
2.燒一鍋熱水,滾水後,將蕎麥麵放入,以中火煮10~15分鐘,起鍋後,入冰水冰鎮,使麵條Q度提昇,將麵條加入含湯汁的碗中,再放上雞丁及聖女小番茄。
3.最後舖上小黃瓜、海苔絲,即完成。

熱量/84.9Kcal、 蛋白質/5.36g、脂質/1.56g、 醣類/11.85g

營養解說:
雞肉富含高量的蛋白質,脂肪含量低,尤其飽合脂肪含量少,膽固醇含量較豬肉、牛肉來得少,是控制體重最佳的食物來源。雞肉也具有豐富的鐵質含量,對於生理期、妊娠期和受傷需調養的人而言,也是供應鐵質最佳的來源之一。 

夏柚美雞沙拉
材料:美國棒棒腿40g、葡萄柚80g、廣東A菜1片。
調味品:蘋果醋1小匙。
做法:
1.將葡萄柚果肉對半分,一半拔成絲,另一半壓成汁。
2.將棒棒腿洗淨去骨切塊狀,加入葡萄柚汁稍醃後,以烤箱烤熟,使外皮成金黃色。
3.將廣東A菜舖於盤做襯底,再鋪上雞肉片、葡萄柚絲,最後淋上蘋果醋,即完成。

熱量/84.2Kcal、 蛋白質/8.04g、脂質/2.98g、 醣類/6.62g

營養解說:
通過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審查的美國雞肉,符合「高蛋白、低熱量、高安全」指標,含有豐富蛋白質(18.4g/100g),提供組成人體的成分以外,也扮演著能量供應的功能。夏天搭配上富含維生素的葡萄柚,有生津止渴、消暑的功效,亦會增加身體抵抗力、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助消化、美顏活膚的功用;不過,由於葡萄柚性生冷,還在坐月子的產婦應避免食用。 

金黃四草捲
材料:胡蘿蔔20g、蘿蔔20g、蛋汁30g、蘆筍半支。

調味品:鹽少許、橄欖油少許。
做法:
1.取一只平底鍋,熱鍋後,以紙巾沾取少許橄欖油,塗於平底鍋上,倒入蛋汁,均勻舖於鍋中,煎成蛋皮;備用。
2.將蘿蔔、胡蘿蔔洗淨後切成長條狀,蘆筍洗淨,以滾水汆燙;備用。
3.將蘿蔔、胡蘿蔔、蘆筍鋪於蛋皮上,包捲起來,即完成。

熱量/86.32Kcal、 蛋白質/4.47g、脂質/6.15g、 醣類/3.53g

營養解說:
胡蘿蔔豐富的維生素A、B、C,葉酸、β-胡蘿蔔及鐵質,是產後婦女的優良食物,能促進乳汁分泌,避免產後貧血狀況,另外,胡蘿蔔富含礦物質能幫助腸胃、肝臟內不良的排泄物質。  

碗豆苗雞湯
材料:美國棒棒腿30g、碗豆苗(碗豆嬰)20g、蒟蒻20g、開水1碗。

調味品:鹽少許。
做法:
1.將棒棒腿洗淨去骨切小塊,碗豆苗洗淨,蒟蒻洗淨切小塊;備用。
2.將雞腿塊、碗豆苗、蒟蒻塊及開水置於碗中,入電鍋蒸煮10分鐘,即可起鍋。
3.最後,加入鹽調味,即可。

熱量/53.3Kcal、 蛋白質/6.43g、脂質/2.18g、 醣類/1.94g

營養解說:
雞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熱量低,脂肪含量低,不會造成營養攝取及體重上的負擔;而雞肉脂肪含多不飽和脂肪酸,尤以對體質虛弱,為病後或產後適宜的食材。搭配上清爽的碗豆苗,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加食欲、增強免疫力等效用,是一道產後少油膩、清淡的低熱量湯品。

 
 

紅蜜甜蘋
材料:蘋果50g、開水100c.c.。
調味品:蜂蜜適量。
做法:
1.將蘋果洗淨切薄片去芯;備用。
2.將蜂蜜已開水調開後,將蘋果加入蜂蜜水,以保鮮膜封住後,置入冰箱半小時即可。

熱量/46.85Kcal、 蛋白質/0.18g、脂質/0.12g、 醣類/12.23g

營養解說:
An apple a day , keeps the doctor away.“蘋果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B、C,以及磷、鈉、鈣、鎂、鐵等礦物質,其中的鉀、檸檬酸,可暢通腸胃,治療便秘,淨化體內的作用。提醒產婦們,蘋果雖是控制體重絕佳的食材,但仍須秉持均衡六大類的飲食原則。 

水果冰茶
材料:紅茶包1包、奇異果15g、蘋果15g、芒果20g、檸檬1片、冰塊適量。
做法:
1.將奇異果、蘋果洗淨切小丁,芒果挖小球。
2.將紅茶包以100c.c.熱開水沖開,加入冰塊放涼。
3.將奇異果丁、蘋果丁、芒果球、檸檬片,加入紅茶內,即完成。

熱量/55.05Kcal、 蛋白質/0.37g、脂質/0.12g、 醣類/13.86g

營養解說:
奇異果除了富含豐富的維生C、膳食纖維,可增加分解脂肪的速度,避免脂肪過度的堆積,亦能增進腸胃蠕動、增加食物的吸收力、減少腸胃脹氣的發生;其中鈣質高於葡萄柚、蘋果、香蕉,可穩定及放鬆神經系統,改善睡眠品質狀態。

 

~原文刊載於2009年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文章標籤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6道電鍋蔬食副食品

輕鬆料理好省時
多數媽咪都想親手為寶寶調理製作副食品,但因為現代人生活忙碌,加上許多媽咪都是必須兼顧家庭與事業的在職婦女,對於製作寶寶的副食品這門有趣的功課,常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總覺得沒有時間。別擔心!讓營養師教你用電鍋輕鬆且快速的料理,做出營養滿分又好吃的寶寶副食品,趕快一起來動手做吧!

企劃‧執行/許碧純;採訪諮詢/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李佩霓;攝影/詹建華;食譜設計‧營養說明/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李佩霓

食譜一:鮮蔬南瓜蒸蛋(適合1歲以上的寶寶)
材料:四季豆1條、雞蛋1顆、南瓜50克、鹽少許

做法:
1.四季豆、南瓜洗淨後,將四季豆去絲、南瓜去皮,分別切碎待用。
2.雞蛋打散成蛋液,並加入少許鹽調味。將蛋液以濾網過濾後,倒入碗中,並加入切碎的四季豆及南瓜,並輕輕攪拌均勻。
3.於電鍋的外鍋加入約1杯熱開水,將裝有做法2蛋液的小碗放入電鍋內,蓋上鍋蓋後,蒸約8~9分鐘即完成。

食譜二:豆腐南瓜排骨肉粥(適合10個月以上的寶寶)
材料:傳統豆腐30克、南瓜50克、排骨3-4塊、白米30克、水2杯、鹽少許

做法:
1.將南瓜洗淨後、去皮,切碎待用;白米洗淨待用;傳統豆腐稍為清洗後,
  用手撕成小塊待用。
2.將排骨洗淨後,倒入滾水中汆燙至血水浮出(大量的灰褐色泡沫)後,倒掉
  湯汁,再將排骨洗淨,並將骨肉分離,將肉切碎待用,並保留骨頭部份。
3.將南瓜丁、白米、碎肉、排骨骨頭、豆腐放入電鍋內鍋中,加入2杯水拌勻。
4.在電鍋的外鍋加入約1杯水,蓋上鍋蓋,按下開關,待開關跳起,續燜5分
  鐘,將排骨骨頭取出,再加入少許鹽調味即完成。

Point
 南瓜本身帶有甜味,因此製作蒸蛋時,也可以把加入少許鹽改為加入少許糖,做成甜蒸蛋,寶寶也很喜歡。
 蒸蛋時在電鍋的邊緣放一枝筷子,這樣可使鍋蓋與電鍋無法完全密合,留下一些縫隙,蒸出來的蛋也會比較美觀。
 豆腐的部分,請選擇傳統豆腐而非嫩豆腐,因傳統豆腐較不會出水,也比較能控制煮粥時的水量。

南瓜富含膳食纖維和β胡蘿蔔素
南瓜口感鬆軟有甜味,很適合寶寶吃,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李佩霓表示,南瓜富含膳食纖維,並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及多種礦物質,營養價值高,而β胡蘿蔔素經人體吸收後會轉化為維生素A,對於寶寶的視力發展很有幫助。此外,南瓜豐富的膳食纖維,也可以促進寶寶腸胃道的蠕動,幫助排便,培養寶寶的健康腸道。

豆腐富含蛋白質好消化
豆腐軟嫩,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豆腐本身沒有什麼味道,不會影響其他一起調理的食物風味,是適合製作寶寶副食品的食材之一,李佩霓營養師說明,以中醫的說法,「豆腐味甘、性涼」,除了富含蛋白質外,也很容易消化,適合寶寶食用。此外,這道「豆腐南瓜排骨肉粥」使用的是傳統豆腐,傳統豆腐富含鈣質,加上排骨骨頭熬煮,可為寶寶補充生長所需的鈣質,可說是好處多多。

食譜三:高麗菜鯛魚糙米粥(適合10-12個月以上的寶寶)
材料:高麗菜30克、鯛魚30克、糙米10克,白米20克、鹽少許、水2杯

做法:
1.分別將白米及糙米洗淨後,將白米瀝乾待用,糙米再浸泡約30分鐘。
2.將高麗菜葉及鯛魚分別洗淨後,將高麗菜及鯛魚切碎,待用。
3.將上述處理好的食材及白、糙米倒入電鍋的內鍋中,加入2杯水,在電鍋外鍋加約1杯水,蓋上鍋蓋,按下開關,待開關跳起,續燜5分鐘,加入少許鹽調味即完成。

食譜四:高麗菜雞捲(適合1歲以上的寶寶)
材料:高麗菜葉2片、雞胸肉50克、紅椒30克、鹽及香油少許 

做法:
1.將高麗菜葉洗淨後,以滾水汆燙約1分鐘,燙軟後再浸泡冷水,並去除菜梗,取適當大小(大的葉片約可分為4片)待用。
2.將雞胸肉稍為清洗後,去筋並切碎成泥狀;紅椒洗淨後去籽,切碎後與雞胸肉泥放入碗中,加入少許鹽及香油拌勻。
3.燙好去梗的高麗菜葉平鋪,將做法3處理好的食材放在葉片的1/3處,捲起成長筒狀,排於瓷盤上。重複此動做,直到材料用完。
4.在電鍋外鍋加約1杯水,放入蒸架,將做法4的高麗菜雞捲整盤放置於架上,蓋上鍋蓋,按下鍋蓋,蒸至開關跳起即完成。

Point
高麗菜葉的菜梗纖維較粗,口感較硬,製作寶寶副食品時,要將菜梗去掉,只取葉片的部分使用即可。

紅椒去籽的時候,建議連同白色纖維較粗的部分一起切除,對於寶寶稚嫩的腸胃會比較好消化。
製作高麗菜雞捲時,先將餡料放在葉片的1/3處,再捲起成長筒狀,開口處壓在瓷盤上,餡料就不會散開。

高麗菜營養豐富
高麗菜含有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K、維生素U、鈣、磷、鉀、有機酸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高麗菜中所含的維生素K具有凝固血液的功效,維生素U可以促進胃的新陳代謝、促進胃黏膜的修復,而膳食纖維則可以促進排便。不過李佩霓營養師也提醒媽咪,高麗菜中的纖維含量豐富卻粗糙,因此讓寶寶食用時,應要避免菜梗,選取嫩葉部分,以免造成寶寶腸胃不適。

雞肉是優質蛋白質來源
雞肉除了富含增強免疫力的優質蛋白質,以及預防感冒的維他命A外,更含多種維他命、礦物質,是營養又有益健康好食材。就中醫觀點而言,雞肉性溫,可益氣補虛,是一種不錯的滋養性食物,李佩霓營養師補充說明,以營養學觀點,雞肉中的胸肉,脂肪含量低,而且富含優質蛋白質,就成長中的寶寶而言,是相當不錯的優質蛋白質來源食物。

食譜五:玉米地瓜雞肉球(適合1歲以上的寶寶)
材料:地瓜60克、玉米粒30克、雞胸肉50克、鹽及蓮藕粉少許

做法:
1.將玉米洗乾淨後,取其玉米粒,以滾水汆燙好後取出待用;將地瓜洗淨後,去皮,切碎成小丁,以滾水煮約5分鐘後取出待用。
2.將雞胸肉稍為清洗後,去筋,切碎成泥待用。
3.將上述處理好的食材倒入碗中,加入少許鹽及蓮藕粉攪拌均勻後,將玉
  米地瓜雞肉泥捏成數個小球,放置於磁盤上。
4.在電鍋外鍋加約半杯水,放入蒸架,將做法4的雞肉球整盤放置於架上,蓋上鍋蓋,按下開關,蒸至開關跳起即完成。
  
食譜六:青蔬地瓜鮮魚冬粉湯(適合1歲以上的寶寶)
材料:青江菜20克、地瓜30克、鯛魚30克、冬粉1/3把、高湯1杯

做法:
1.將青江菜洗淨後,切碎待用;並將冬粉泡水軟化,切小段待用。
2.將地瓜洗淨後,去皮後切碎成小丁,以滾水煮約5分鐘後取出待用。
3.將鯛魚洗淨後,切成小丁,以滾水汆燙後,取出待用。
4.將地瓜丁、鯛魚丁和冬粉放入電鍋內鍋中,加入高湯拌勻(可加少許鹽調味),外鍋加約半杯水,煮至電鍋開關跳起,再拌入碎青江菜,續燜約2分鐘即完成。

Point
地瓜和南瓜都富含膳食纖維,吃太多容易脹氣,媽咪不要一次讓寶寶吃太多,反而會造成寶寶腸胃道的負擔。

蓮藕粉和太白粉一樣具有黏性,成分較健康,製作雞肉球時,可用蓮藕粉取代太白粉。
冬粉即是粉絲,多是以綠豆為原料製成,料理前要將冬粉先用水泡軟,並切成小段後再烹煮,讓寶寶方便進食。

地瓜增加寶寶抵抗力
地瓜又稱番薯、甘薯,類似於南瓜,除了含有膳食纖維外,還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及多種礦物質;李佩霓營養師表示,以中醫說法,「地瓜可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而地瓜中富含的β胡蘿蔔素,除了讓人體吸收後會轉化為維生素A,對於寶寶的視力發展有幫助外,也是一種抗氧化營養素,可以加強寶寶的抵抗力。

鯛魚油脂含量低
鯛魚含有豐富的菸鹼酸,是合成荷爾蒙時不可或缺的營養之一,有助於維持神經系統和大腦的功能正常,而鯛魚肉纖維細緻,含有優質的蛋白質,而且油脂含量較低,比較不會造成寶寶消化不適的情形,是適合製作寶寶副食品的食材,可以為寶寶的成長加分。李佩霓營養師補充說明,市售的鯛魚片已有去魚刺的處理,媽咪只要把買回來的鯛魚片切碎即可使用,不必擔心魚刺的問題。

李佩霓
現職/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師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研究所碩士

~原文刊載於2010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文章標籤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哺乳婦女 飲食要均衡

 

一名四個多月大喝母乳的女嬰,日前因為嘴巴周圍、四肢、包尿布附近的皮膚起紅疹、糜爛就醫檢查,發現女嬰體內的鋅嚴重不足。醫師詢問女嬰母親後發現,原來女嬰母親很少吃海鮮等含鋅食物,女嬰無法從乳汁中攝取到足夠的鋅,致使產生皮膚病。新樓醫院小兒科醫師陳奕吟提醒哺乳婦女應注意飲食均衡,免得寶寶營養不良,長期影響智力。

陳奕吟醫師指出,大多數哺乳媽媽因為擔心海鮮、蛋奶等食物,比較容易造成過敏,怕吃了後會透過母乳傳給孩子,因此刻意完全不吃。其實除了母親本身會過敏的食物,以及家族有明顯過敏的狀況,餵母乳的媽媽對於食物都應均衡攝取,孩子才不會營養不均。

陳奕吟醫師表示,在哺乳嬰兒中,的確有少數個案報告,因為鋅缺乏而造成皮膚疹(腸病變性肢端皮膚炎);幾個個案媽媽血中的鋅濃度是正常,但奶水中的鋅濃度低,母親的飲食無法增加奶水中的鋅含量,研究者認為是這些特別的媽媽的乳腺組織對鋅的吸收低,而造成奶水中的鋅含量低,如果因而出現皮膚症狀,嬰兒補充口服鋅片就可改善。

反觀有一些遺傳性鋅的代謝疾病的寶寶,在吃母乳時沒有問題(因為鋅的吸收利用率好),反而在停止哺乳後,開始出現皮膚炎的變化。因為母乳中鋅的生物利用率有41%,一般嬰兒配方奶為31%,一般人只要正常均衡的飲食,以母乳餵哺寶寶仍然是第一選擇。

陳奕吟醫師說,另外須注意4至6個月的寶寶,依個別的發展情形,要開始添加副食品,不能單純只喝奶,因為添加副食品可以:提供熱量、鐵質及維生素,為幫助嬰兒適應各種不同的固體食物做準備;提供缺乏之微量元素如鋅、銅、鐵,最重要的是訓練嬰兒的咀嚼能力,以避免日後造成偏食或拒食。

文章標籤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個快樂媽咪!5大方法解決產後沮喪

迎接新生命到來,是每個媽咪最開心的時刻,不過生產後,由於荷爾蒙分泌的改變,加上照顧寶寶的育兒壓力,期待又害怕的複雜心情,常導致媽咪出現產後沮喪、產後憂鬱的傾向,專業醫生建議,只要透過適當方法調解,就有辦法減輕媽咪的負面情緒,「求助」是對抗沮喪的最好方法!

文/于靜芳  採訪諮詢/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邱一航

案例分享:
35歲的惠文,雖然已經結婚5年,卻直到去年才成功懷孕,在今年3月生下兔寶寶,惠文出院後回家坐月子,不過,滿心期待寶寶到來的好心情,並沒有持續太久,原本個性開朗的她,情緒突然低落,連平常最愛看的韓劇也不想看,食欲下降、注意力無法集中,雖然老公個性溫柔體貼,總會幫忙分擔惠文的辛勞,但惠文還是會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媽媽的角色,甚至害怕有了女兒後,老公的注意力會轉移到寶寶身上,不再關愛自己了,回想兩人世界的甜蜜,惠文忍不住掉下眼淚,照顧寶寶時也總心不在焉,她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搞懂「產後沮喪」

為什麼會產後沮喪?這是正常的嗎?
大約有30%~75%的產婦,在產後的3~5天時,可能會沒來由地開始出現情緒低落、心情不佳、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狀,甚至無緣無故掉眼淚,為什麼會這樣呢?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邱一航指出,這一切可能都是「荷爾蒙」在作祟,媽咪們因產後荷爾蒙劇烈改變,再加上承受的身體不適與種種壓力,或是初為人母的責任感與壓力,角色的轉換及適應,都可能讓媽咪過於煩惱,導致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一般而言,在產後2週內,沮喪症狀會慢慢消失,媽咪們不用太擔心!

產後發生情緒低落的類型有哪些?什麼情況下需要就醫?
通常產後出現情緒低落,大致分成三種類型:

產後沮喪
也就是俗稱的「Baby Blue」,發生機率約30%~75%,約產後3~5天會出現,媽咪們會隨著孩子的出生而經歷一段嬰兒憂鬱,情緒起伏大,可能前一秒還在歡笑,後一秒又莫名地心情低落、掉眼淚,這是因為雌激素和孕酮會在產後急速下降所導致,不過媽咪們別太擔心,只要家人多予以陪伴,並保持心情上的安定、好好調理身體,症狀通常在產後1~2週內就會消失。若狀況持續2週以上,則需留意是否有產後憂鬱症的傾向。

 
產後憂鬱症
顧名思義,較產後沮喪更深化一層,有情緒障礙病史或憂鬱症家族史為高危險群。通常在產後的12週內發生,除了產後沮喪會出現的症狀,還會出現睡不著、體重下降、動作遲緩,過度的罪惡感,或少數個案甚至會有自殺念頭等症狀,發生機率10%~15%,持續時間3個月到1年不等,如果情況一直無法改善,就需接受專業人員如精神科醫師、婦產科醫師的評估及治療。

產後精神病
發生機率較低,約0.1~0.2%,但較為嚴重,需接受治療。其發生時間約在產後2~8週內,約50~60%發生在第一次生產後。其主要症狀包括憂鬱、情緒起伏大、嚴重失眠、認知功能下降、多疑、妄想、幻覺、語無倫次。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其中4%的產婦會出現殺害嬰兒,5%會出現自殺,因此積極治療是必要的。針對有上述症狀的產婦,應隨時有家人陪伴,避免讓其獨處,以避免發生危險。此狀況通常皆須接受治療,部分個案需要住院觀察。

專業醫生告訴妳
邱一航醫師表示,產後沮喪、憂鬱症及精神病,這三種類型並沒有絕對的「漸進式關係」,但臨床上確實有部分的產婦原本僅有產後沮喪的症狀,但因為沒有正視它,導致開始出現產後憂鬱的症狀,通常產後憂鬱症主要表現為不安、感覺恐懼、失眠、吃不下等,像是對寶寶過度關心等原因,都有可能引發產後憂鬱,所以媽咪們請記得,千萬不要將責任與壓力,全都攬在自己身上,要「學習釋放壓力」,而這時候家人、朋友的陪伴及關懷也相對重要,能幫助媽咪快速調理身心。若憂鬱的症狀嚴重,或持續1個月以上,建議求助婦產科或精神科醫師,投以藥物治療。不過,哺乳媽咪們要特別注意,由於治療藥物多含鎮靜劑,可能透過乳汁的哺餵,帶給寶寶副作用,此時建議媽咪最好停餵母乳,或和醫師討論服藥的時間,以降低影響嬰兒的風險。

5Tips 向產後沮喪說BYE BYE

Tips1 找出心情沮喪的原因
大多數的產婦都會出現沮喪、憂鬱的情況,但導致原因各有不同,可能因為體重增加、外貌改變、婆媳問題等,媽咪們可以找出問題癥結,對症下藥,才能徹底改善症狀!

而大部分引起產後沮喪的原因,以「育兒的壓力」佔頗大比重,尤其對於新手媽媽而言,「媽媽」這個稱謂和責任,就像心頭上的大石頭,常常壓得她們喘不過氣,此時最重要的是要有能照顧好孩子的自信心,建議能透過育兒網站、雜誌手冊,或是找有經驗的媽媽們分享育兒資訊,慢慢地,隨著知識的累積,心中的不安感覺也會逐漸消失。

Tips2尋求親友的支持力量
家人、朋友不間斷的關懷,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其實很多產後沮喪,都只是一時的情緒失調,適當、正面的調適,往往就能不藥而癒!

多與家人和朋友聊天
大部分的產婦透過聊天,都能適時緩解壓力並使心情好轉,與其掩蓋沮  喪的心情,不如多與朋友、家人分享心情,取得親友的理解、支持,並建議可參加有生育經驗的媽媽聚會,互相交流經驗,另外,家人也要適時幫忙分擔照顧寶寶的辛勞,產婦才不會因身體無法負荷,導致疲累、壓力的惡性循環,讓病情加重!

老公應積極給予幫助
妻子因為生產而苦,身為另一半的丈夫應該要更體諒對方,更積極給予幫助,像是幫忙做些家事,或是到市場買菜、下廚,學習為寶寶換尿布等,這些貼心的舉動,不僅可以分擔妻子的辛勞,也會讓她感覺內心安定些,減少負面情緒及想法,另外,偶爾幫妻子按摩,也是一種好方法,在疼痛的肩膀、腰部溫柔地輕按,或是妻子失眠的時候,用溫熱的水幫她按摩腳部,都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Tips3 和專業醫生進行交談
如果家人、朋友的幫助,仍無法改善情況,建議可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邱一航醫師表示,許多人都會忌諱去找精神科醫生,其實,精神科醫師會依個案的情況給予建議,並非所有個案都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大家要拋開錯誤的觀念,因為專業醫生能告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可以調整情緒的方法,進而讓產婦的心情更安定,如果媽媽們覺得害羞,可以先從寫信、打電話和專業人員諮商開始,另外,看醫生時則最好有家人的陪伴,一同了解治療方法,能更快幫助產婦恢復心情!

如果家人、朋友的幫助,仍無法改善情況,建議可尋求專業協助!邱一航醫師表示,許多人都會忌諱去找精神科醫師尋求協助。其實,精神科醫師會依個案的情況給予建議,並非所有個案都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大家可以拋開傳統的觀念,因為專業醫生能告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可以調整情緒的方法,進而讓產婦的心情更安定,如果媽媽們覺得害羞,可以先從寫信、打電話和專業人員諮商開始,另外,看醫生時則最好有家人的陪伴,一同了解治療方法,能更快幫助產婦恢復心情!

Tips4建立舒適的生活環境
產後的身體不適、育兒的辛苦,是媽媽們的大考驗,若能在產前打造舒適乾淨的空間,心情自然變好,照顧起寶寶也更加得心應手,當然,產後調理身體,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媽媽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有力氣好好照顧寶寶,進而擁有正面的思考!

乾淨溫馨的空間
邱一航醫師表示,產前準備好一個乾淨、溫馨的房間,讓產婦能在舒適的環境休息、照顧寶寶,能讓媽媽們有安心感,可以避免媽媽心情起伏過大、易怒等情況,產後所需的生活起居用品、嬰幼兒用品,如尿布及奶瓶,建議要提早準備齊全,並井然有序地放置房間內,避免媽媽總在匆忙、緊張的情緒下照顧孩子!

飲食均衡
產後要坐好月子,把握調整體質的黃金時間,回復比孕前更健康的身體,注意飲食上的健康均衡外,媽媽們不妨多攝取含有豐富維生素C、礦物質如鎂、鋅的食物及深海魚等,藉由飲食的調整來達到抗壓及抗憂鬱的功效,另外,適度的甜食也有助於消除壓力。

吃對食物有助抗壓
維生素B
功用:預防疲勞、食欲不振、抑鬱。
怎麼吃:雞蛋、深綠色蔬菜、牛奶、肉類、穀類
維生素C
功用:加強免疫力,並具有消除緊張、安神等作用。
怎麼吃:新鮮蔬果、蕃茄、柑橘類、芭樂、奇異果、木瓜、龍眼

深海魚油
功用:含有EPA、DHA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緩和情緒。
怎麼吃:鮪魚、鮭魚

鉀離子
功用:穩定血壓、情緒。
怎麼吃:香蕉、瘦肉、堅果類、綠色蔬菜、番茄、酪梨

鎂離子
功用:放鬆神經、美化肌膚。
怎麼吃:空心菜、菠菜、髮菜、豌豆、紅豆

可可鹼
功用:提振低落情緒。
怎麼吃:巧克力、巧克力餅乾、蛋糕等甜食

注重睡眠品質
大部分的媽媽為了照顧小孩,半夜還得爬起來餵奶,常常造成睡眠時間不夠或睡眠中斷,因而身心疲累,其實媽咪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小孩。建議媽咪可將餵奶間隔拉長,或是前後調整餵奶時間,媽咪就不會那麼累,可能原本只睡了3個小時,調整後可以睡到5~6小時,就會明顯感受到差別,另外,就是希望「產婦可以多躺」比較好,把握時間休息,最好也是側躺著餵奶,不僅身體可以放鬆,也能避免子宮下垂,心情上也會有放鬆的效果。

Tips5 適時紓壓很重要
每個媽媽都希望給小孩最好的,擔心這個、擔心那個,讓自己一直處在焦慮的心情,所以建議媽咪,「吃好、睡好、勤休息」,身體才會好,並要適時紓解壓力,才能保持心情愉快,當個快樂的媽媽!

凡事量力而為
部分哺餵母乳的媽媽,有「奶水不足」的問題,乳汁明顯分泌不足,但擔心寶寶肚子餓,就強迫自己每小時都要餵奶,惡性循環下,媽媽容易覺得身心疲累,對此,邱一航醫師建議,媽媽照顧寶寶都要量力而為,如果母乳不足,可以搭著配方奶餵寶寶,同樣能獲得所需的營養,另外,媽媽若是體力不堪負荷,可將寶寶託付給信任的家人、婆婆或保母,別把自己累壞了!

努力轉換心情
每個人轉換心情的方法不同,像吃吃美食、逛街、化個漂亮的妝、欣賞音樂,或是到美髮院享受一下,做自己平時喜歡做的事情,都有助於轉換心情,媽媽們感到心情煩悶時,不妨試一下。

和緩按摩與運動
媽媽心情沮喪,又擔心到睡不著,就會有「失眠」問題,這樣一來就會產生惡性循環,因此必須先消除沮喪、憂鬱的症狀,平日可做些和緩的運動,可解除身體痠痛、不適症狀,並分散注意力,晚上睡覺前,可喝杯牛奶緩和情緒,或用薰衣草精油,輕緩按摩頭部、小腿等位置,有助於媽媽入睡。

邱一航醫師
現任/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雙和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

經歷/新光醫院住院醫師
          萬芳醫院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原文刊載於2011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文章標籤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產必知的麻醉知識

剖腹產或自然產無痛分娩所需施行的麻醉,屬於侵入性醫療處置,雖有副作用與併發症的風險,但只要術前術後即時給予適當的醫療處置,並沒有想像中的恐怖。

文/鍾碧芳  採訪諮詢/長庚醫院麻醉部婦幼麻醉科主任黃樹欽  攝影/陳炳煌  化妝髮型/郭研君  演出/林欣怡  協助拍攝/萬芳醫院

施打麻醉劑有沒有可能發生意外?這件事一直令孕媽咪擔心。尤其日前報載高雄地區曾有兩名孕婦因剖腹產時施打局部麻醉劑後,不幸造成一死一植物人的新聞,雖然至今仍無法證明是否為麻醉藥劑對人體產生的作用,抑或是醫療疏失,但都足以令人膽顫心驚。不過,長庚醫院麻醉部婦幼麻醉科主任黃樹欽指出,發生麻藥過敏反應的機率並不高,反而令人擔心的則是使用時,因為劑量、用法與施打方式的不當,或術前術後緊急處理不足而引起的副作用及併發症。

局部麻醉劑的效果
黃樹欽醫師表示,在產科中經常使用的麻醉方式,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採用半身麻醉,是利用注射局部麻醉劑的方式進入母親的脊椎或硬脊膜外。這與全身麻醉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局部麻醉劑是令產婦產生半身麻醉的效果。
脊椎是由內而外被一層軟膜、一層硬膜所包覆,最外面還有韌帶組織與骨頭的脊柱保護,他進一步解釋,在幫產婦進行脊椎麻醉時,是使用很細的脊椎針,直接穿入硬膜內,讓局部麻醉劑進入脊髓內產生作用,優點是藥物的作用很快,劑量的使用較少,但麻醉的效果卻容易達到。至於硬膜外麻醉則是針不進入硬膜,利用藥物的擴散作用,所以反應速度較慢,也因此需要的麻醉劑量較高,通常打進後,需要經過約十分鐘才會有所作用。
而全身麻醉則是將麻醉藥物,包括鎮靜安眠藥物、肌肉鬆弛劑等,由靜脈注入,等到產婦或手術病患睡著後再進行氣管內管?管,之後則以吸入性麻醉藥物為主,手術進行多久,吸入性麻醉藥物就施與多久;醒來後,就表示麻醉藥物已經代謝,但傷口的疼痛就會立即產生。但使用局部麻醉劑卻不會因為手術結束而失去麻醉效果,麻醉的效果通常取決於藥物的作用時間,一般來說大約兩個小時,之後才會慢慢退去,使傷口漸漸產生疼痛,在疼痛前,就可利用止痛藥來止痛。

局部麻醉劑的風險
進行脊椎麻醉時,因為脊椎針會插入脊髓內,所以脊髓液易流出,再注射局部麻醉劑,麻醉作用很快,造成血壓快速下降等問題;雖然脊髓液會再生,但產婦約百分之一機率可能會造成術後頭痛;而硬膜外麻醉,如果硬膜針不小心穿刺入脊髓內,也會因為麻醉藥劑的藥量過大,造成脊椎麻痺而產生危險。
至於全身麻醉的危險性對孕婦而言則更高,因為是從靜脈中注射,麻醉藥物就有可能經由胎盤進入胎兒的體內,使胎兒跟產婦都被麻醉、睡著了;再加上全身麻醉需要進行氣管內管?管,如果插管失敗,就無法給予足夠的換氣,到時,胎兒與產婦都有缺氧的危險性。
此外,全身麻醉劑中的鎮靜安眠藥物,會使產婦失去某些保護機制,若嘔吐,很可能將嘔吐物吸入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因此,黃樹欽醫師表示,無論進行哪種麻醉方式,麻醉醫師都會做好術前風險評估,降低風險。不過,無論如何,通常產婦會以半身麻醉為主要的麻醉方式,除非有特殊的緊急狀況,才可能進行全身麻醉,風險相對來說少了很多。

由於產婦本身狀況,比一般人的危險性更高,也就更需要有經驗的麻醉醫師來施行半身麻醉,這也是孕媽咪選擇生產醫院時的重要考量因素。

局部麻醉劑會有過敏反應嗎?
黃樹欽醫師表示,半身麻醉使用局部麻醉劑造成的過敏情況機率相當低,在醫學文獻上,全身麻醉的過敏機率,只有大約在4,000分之一到11萬分之一間,但他強調,從事麻醉醫師25年來,從未發生過因局部麻醉劑而造成任何過敏反應。一般人誤以為施打局部麻醉劑會出現的心悸、喘不過氣、無法呼吸等現象,都只是副作用,黃樹欽醫師說明,使用局部麻醉劑確實會造成交感神經的阻斷,導致產婦血壓快速降低,這時在旁的麻醉醫師就格外重要,除了必須在手術前,就給予適當的輸液外,一旦在手術中發現產婦血壓下降,還需及時給予升壓藥物,與充足的氧氣,否則,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內給予醫療處置,產婦就可能出現休克、無法呼吸的現象,在三、五分鐘後就會成為植物人。

局部麻醉劑的副作用
至於局部麻醉劑會產生的副作用,會因為個人而有所差異,通常會出現副作用與使用的劑量息息相關,可能是劑量過高或吸收過快、不小心注射到血管內、本身的特異體質或耐藥性消失等,都可能出現副作用。
黃樹欽醫師強調,副作用的出現與體質有關,最常發現在中樞神經方面有頭重腳輕、嘔吐、冷熱或麻木感、頭暈、緊張不安、抽搐、顫抖、嗜睡、痙攣、昏迷及呼吸抑制或停止等現象及低血壓、心血管虛脫導致心跳停止。
局部麻醉劑的過敏反應很容易與副作用做區隔,過敏的跡象會在兩三分鐘內就出現,且機率不高,一旦出現,就會產生如蕁麻疹、水腫、臉部漲紅、紅斑等激烈的皮膚反應。最大的特徵則是為低血壓、可能出現休克、心血管虛脫、甚至導致心跳停止。

無論進行哪種型態的麻醉方式,麻醉醫師都會做好術前風險評估,降低風險,不過,除非有緊急狀況,否則產婦通常是以半身麻醉為主要麻醉方式,相對來說,風險較低。


須預防局部麻醉劑的副作用嗎?
黃樹欽醫師指出,如果產婦能預先知道自己對哪些藥劑會過敏,當然能事先預防,只不過經常是要到緊要關頭時,才有可能發現,畢竟對藥物的過敏反應,須視個人體質的特異性與敏感度,沒有理由把麻醉藥劑事前做測試。他表示,甚至即使做過測試,也不能擔保日後是否會對其他麻醉藥劑也有相同的效果。但是,如果曾經做過牙科手術,使用過某些局部麻醉劑有過敏現象,或許可以當做一個參考,可以了解自己對局部麻醉劑的副作用反應高低;此外,如果本身就有易過敏體質,或對某些食物曾有激烈的過敏反應時,可能會比其他人增加對麻藥的過敏機率,但卻非絕對。

麻醉醫師vs.麻醉師
黃樹欽麻醉醫師特別提醒,一般人誤以為「麻醉師」是「麻醉醫師」的簡稱,其實不然,「麻醉醫師」必須經過衛生署核發的醫師證書,跟醫院內的內外、婦兒科醫師一樣;而「麻醉師」則屬於護理人員,是協助麻醉醫師處理臨床麻醉工作,正確名稱應該是「麻醉技術師」,也就是醫院內俗稱的「麻姐」。他指出,不論是診所或醫院,理應要由合格的麻醉醫師親自執行麻醉,才能確保產婦的安全。
無論麻醉醫師採取何種麻醉方式,只要臨床麻醉醫師的經驗足夠,給予產婦所有生理狀態密切的監視,例如了解輸液及輸血的需要、小便量是否足夠、顏色是否有變化等,且孕媽咪也能坦白告訴麻醉醫師自己的病史,事實上,就不要往壞處想,無須擔心過多。

~原文刊載於2009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文章標籤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升寶寶免疫力副食品

若寶寶的免疫系統健全,就能抵抗致病的細菌和病毒,遠離疾病;反之,若寶寶的免疫力不佳,就容易經常生病,因此,除了加強平時保健之外,還可以利用食物讓寶寶提升免疫力喔!本月營養師特別規劃了6道提升寶寶免疫力的副食品,幫助寶寶免疫力UP!

企劃‧執行/許碧純;採訪諮詢/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李佩霓;攝影/詹建華;食譜設計‧營養說明/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李佩霓

食譜一:山藥雞肉粥(適合7~8個月以上)
材料:山藥50克、雞絞肉 30克、白軟飯50克、去油雞湯適量

做法:
1.將山藥洗淨後,去皮並切成小塊,以電鍋蒸熟。

2.雞絞肉以滾水燙熟後,撈起待用。
3.將去油雞湯倒入鍋中,並加入白軟飯煮軟成粥後,再加入蒸熟的山藥丁及雞絞肉拌勻即完成。

熱量分析:

熱量(大卡) 蛋白質(公克) 脂質(公克) 醣類(公克)
160.6    9.7 1.4 27g


Point
山藥含有黏質多醣體,切開後有一層黏黏的感覺,營養價值豐富。

山藥可提升免疫力
山藥富含蛋白質胺基酸及黏質多醣體,並含有鈣、磷及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豐富,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李佩霓表示,山藥含九種以上水解胺基酸及植物荷爾蒙,可促使身體組織功能維持正常生活,細胞不易癌化致癌,並可以提升人體免疫力、保護腸胃,有健脾補肺、固腎、滋養強壯作用,對平時脾胃虛弱、免疫力低下的寶寶,可說是好處多多的食物。

食譜二:胡蘿蔔起司地瓜煎餅(適合1歲以上)
材料:地瓜 60克、胡蘿蔔 40克、低脂起司片1片、橄欖油少許

做法:
1.地瓜及胡蘿蔔洗淨,去皮後刨成絲,待用。

2.平底鍋內倒入適量橄欖油燒熱,放入地瓜及胡蘿蔔絲,以鍋鏟整形成圓餅狀,並以小火煎至定型後盛出。
3.在胡蘿蔔地瓜煎餅上,灑上綠花椰菜芽及適量起司,放入預熱好的烤箱,以180℃烘烤至起司呈金黃色即完成。

熱量分析:

熱量(大卡) 蛋白質(公克) 脂質(公克) 醣類(公克)
156  3.5 6.8 20g

Point
胡蘿蔔絲及地瓜絲不易黏合,需用鍋鏟整成圓餅狀,並加熱至定型。

地瓜及胡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
地瓜和胡蘿蔔都是富含β-胡蘿蔔素的食材,李佩霓營養師表示,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可轉換為維生素A,維生素A的功能在於維護眼睛、鼻子、口腔、肺及胃腸道各處的黏膜健康,能保護上皮組織,阻止細菌、病毒入侵身體,增強人體抗病能力,並有助上呼吸道的保健;此外,地瓜內含有大量黏液蛋白,也可增強免疫力,保持呼吸道的潤滑。

食譜三:番茄四季豆燉飯盅(適合1歲以上)
材料:牛番茄1~2個、白飯50克、瘦豬絞肉35克、四季豆2條、橄欖油少許、去油雞湯適量

做法: 
1.牛番茄洗淨後,以滾水燙熟,去其外皮,並挖空果肉,果肉待用。
2.將四季豆去絲、洗淨後,切成小碎丁待用。
3.平底鍋內加入適量橄欖油燒熱,放入豬絞肉拌炒,炒至半熟後加入四季豆
  丁,續炒至四季豆變翠綠色。
4.在步驟3的材料中加入番茄果肉、白飯與適量雞湯,燉煮至白飯變軟後,將燉飯盛至挖空的牛番茄內,即完成。

熱量分析:

熱量(大卡) 蛋白質(公克) 脂質(公克) 醣類(公克)
203.7  10.4 6.4 26.9g

Point
四季豆有纖維較粗的絲,烹調前要先去絲,口感較佳。

牛番茄富含茄紅素
牛番茄又叫「陽光番茄」,因為在充足的陽光下,果實會轉為鮮紅色,果肉鮮甜又營養。李佩霓營養師表示,牛番茄富含茄紅素,含量比一般紅綠夾雜的番茄還要多,具有抗氧化效果,而牛番茄的維生素C也比一般的蘋果多出許多。讓寶寶食用牛番茄,可提高免疫力,修補受損的細胞,保護細胞不受損害。

食譜四:菠菜肉丸湯(適合7~8個月以上)
材料:菠菜40克、胡蘿蔔20克、瘦豬絞肉35克、麻油少許、去油雞湯適量

做法: 
1.菠菜洗淨後,以滾水燙軟,稍去除水分之後,切成碎末待用。

2.胡蘿蔔洗淨去皮後,切成碎末,放入雞湯內煮軟待用。
3.絞肉拌入少許麻油,並加入切碎的菠菜末,拌勻後待用。
4.將拌勻的菠菜絞肉捏成小球狀,以滾水煮熟後,淋上適量的溫熱胡蘿蔔雞湯即完成。

熱量分析:

熱量(大卡) 蛋白質(公克) 脂質(公克) 醣類(公克)
100.4  8.6 6.6 3.6g

Point
將菠菜絞肉捏成一口大小的小球狀,寶寶更好入口。

菠菜含有抗氧化物
菠菜屬於黃綠色蔬菜,含有抗氧化物,李佩霓營養師說明,菠菜中的抗氧化物,可防止活性氧功能,阻止細胞癌化、分裂和繁殖,可使免疫細胞增強、抑制癌細胞生長。而根據研究指出,食用菠菜可以促進T淋巴球生長,增進免疫功能。此外,菠菜具豐富葉綠素及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使腸胃道內有害物質隨糞便排出體外,若寶寶適量食用,也能保持腸胃通暢呦!

食譜五:小小洋菇鑲肉(適合9個月以上)
材料:洋菇5個、雞絞肉35克、胡蘿蔔10克、四季豆2條、香油少許 

做法:
1.洋菇洗淨後,去其蒂頭,將水瀝乾後待用。

2.將胡蘿蔔、四季豆洗淨,胡蘿蔔去皮、四季豆去絲,分別切碎待用。
3.雞絞肉放入碗中加入少許香油及胡蘿蔔丁和四季豆丁拌勻,待用。
4.取適量拌勻的餡料,塗抹於洋菇內面,再置於電鍋內蒸熟即完成。

熱量分析:

熱量(大卡) 蛋白質(公克) 脂質(公克) 醣類(公克)
98.1    10.3 5.4 2.5g

Point
洋菇蒸熟之後會縮小,因此可挑選尺寸略大一點的洋菇製作。

洋菇含有多醣體
洋菇為菇類的一種,李佩霓營養師說明,菇類所含的多醣體,可依靠T淋巴細胞作用,可活化體內巨噬細胞,增加抗體的形成,增強身體免疫功能。另外,洋菇所含的鐵質之有效態約為25%,是充裕的鐵質來源,而對於成長中的寶寶而言,鐵質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因此洋菇也可說是寶寶成長期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

食譜六:青江菜碎肉糙米飯糰(適合1歲以上)
材料:青江菜30克、雞絞肉35克、糙米軟飯100克(約半碗)、橄欖油少許

做法:
1.青江菜洗淨後,剁碎待用。

2.將平底鍋燒熱,加入雞絞肉拌炒至半熟,再加入碎青江菜拌炒至全熟後,盛起待用。
3.取適量步驟2之餡料,加至糙米軟飯內拌勻,再捏成飯糰即完成。

熱量分析:
 

熱量(大卡) 蛋白質(公克) 脂質(公克) 醣類(公克)
110.1   10.6 6.5 15.7g

Point
糙米軟飯的比例為白米2:糙米1,糙米要先浸泡約半小時,再與白米一起烹煮。

糙米營養價值高
糙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E和K和膳食纖維等。其所含維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維生素K可以強健骨骼;膳食纖維則能增加腸胃蠕動、預防便祕。但李佩霓營養師表示,糙米的皮含有植酸,會引響人體吸收鐵、鈣、鎂等礦物質,所以洗米後,可用40℃~60℃的溫水浸泡至少30分鐘,將大部分的植酸分解,以免影響寶寶體內營養素的吸收。

李佩霓
現職/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師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研究所碩士

~原文刊載於2011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文章標籤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重回職場做好準備 親餵如何轉瓶餵

媽媽親餵母乳是最好的方式,可是,當媽媽回到職場自然無法再親餵寶寶,寶寶就得用奶瓶喝奶。然而,習慣了媽媽親餵的寶寶對奶瓶通常會很抗拒,甚至有些寶寶會大哭不吃,餓了一天就是要等到媽媽回家。這樣的情景實在令人鼻酸,該如何讓寶寶接受奶瓶?寶寶喝得太少,會不會不夠營養?其實,如果有重回職場的計畫,媽媽就必須掌握從親餵轉為瓶餵的技巧,才能避免寶寶不吃的困擾。

文/吳碧芳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嬰兒室護理師蔡瑞芸 攝影/陳炳煌 化妝髮型/游姿青 演出/美麗媽咪王靖文&寶寶潘炳志&潘炳成


新手媽媽擔心寶寶會「乳頭混淆」,出生後多會選擇直接讓寶寶吸吮乳房的方式親餵寶寶。親餵是最自然的方式,而且好處多多,只要過了磨合期,媽媽和寶寶找到彼此最契合的點,相信雙方都會愛上親餵母乳的甜蜜時光。

寶寶不愛奶瓶的原因
許多媽媽在產假結束後就得回到職場,習慣了媽媽親餵的寶寶,突然要轉換成用奶瓶喝奶,再也不能和媽媽有緊密的肌膚接觸,加上用奶嘴喝奶不用太費力就能喝到奶水,讓習慣需要費力吸吮媽媽乳頭才能喝到母乳的寶寶,特別容易嗆奶,也因而增加了寶寶對使用奶瓶奶嘴喝奶的恐懼感,這些因素加總起來,都會使親餵轉為瓶餵的過程變得困難重重。尤其若是寶寶的個性比較堅持,餓上一整天或是大哭好幾天,不肯乖乖用奶瓶喝奶,也是常有的狀況。

親餵或瓶餵各有好處與限制
到底瓶餵好,還是親餵好?如果一開始就選擇瓶餵,是不是就能避免轉換過程的困擾?國泰綜合醫院嬰兒室護理師蔡瑞芸認為,不論用什麼,親餵或是瓶餵,只要寶寶喝到母乳就是好方法。有些媽媽一開始就選擇瓶餵方式,定時將母乳擠出來,讓爸爸負責餵奶,這種方式讓媽媽可以有時間休息,爸爸也可以參與育兒的照護工作。不過,由於瓶餵比較容易喝到奶水,一開始就用瓶餵的寶寶,日後要轉成親餵的困難度反而比較高。

瓶餵轉親餵 困難度較高
蔡瑞芸護理師表示:「當寶寶吸吮媽媽乳頭時,奶陣一來就會有噴乳反射,習慣用奶瓶喝奶的寶寶,當噴乳反射作用時,就容易嗆奶,因而會不肯吸吮媽媽的乳頭。」例如早產兒必須住在保溫箱,等到能離開保溫箱跟爸媽回家之後,已經習慣了用奶嘴喝奶,要轉為親餵就比較困難了,這時候,媽媽更需要家人的支持。

臨床上,會發生乳頭混淆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媽媽有乳頭凹陷、乳頭太大,造成寶寶吸吮困難,寶寶才會抗拒吸吮媽媽的乳頭。若媽媽的乳頭狀況正常,只要多嘗試,還是可以成功轉為親餵。不過,如果寶寶不肯吸,媽媽也不要勉強,畢竟只要寶寶喝到母乳才是重點。

滿月之後即可開始訓練
至於有計畫重回職場的媽媽,想要轉為瓶餵,一定要及早開始,讓寶寶有足夠的時間適應不同的喝奶方式。蔡瑞芸護理師表示,在計畫完全轉為瓶餵的前兩週,就必須開始轉換過程。「常見許多媽媽等到要上班的前一週或前幾天,突然完全改為瓶餵,因為寶寶沒有足夠的時間適應不同的哺餵方式,必然會有強烈的抗拒反應。所以,建議媽媽在滿月之後,就可以開始採取瓶餵和親餵交替的方式,讓寶寶慢慢接受。」

採取漸進方式逐步轉換
除了必須給寶寶充裕的時間慢慢適應之外,蔡瑞芸護理師提醒媽媽,剛開始轉換時,要注意採取漸進的方式,從一天一次瓶餵慢慢增加到兩餐瓶餵,或是調整為白天瓶餵,晚上親餵的方式,避免一開始就突然完全改成瓶餵。此外,改用奶瓶時,建議由家人來餵奶,以免寶寶聞到媽媽身上的味道,而拒絕用奶瓶喝奶。

轉換過程中,建議由家人來餵奶,以免寶寶聞到媽媽身上的味道,而拒絕用奶瓶喝奶。

掌握的細節

使用奶瓶奶嘴和吸吮乳房比起來,親餵時寶寶較能掌握主動權,可以自己調整含乳的角度和吸吮的速度。但是,用奶瓶時,寶寶變得只能被動的等著奶嘴放進嘴裡,所以,照顧者更要注意幫寶寶調整奶嘴的角度,寶寶才能順利的喝到奶水。蔡瑞芸護理師表示,當寶寶大哭不肯喝奶時,務必確認以下幾點:
1. 奶嘴必須在寶寶舌頭上方:當寶寶躺下時舌頭會捲起來,若奶嘴在寶寶的舌頭下方,寶寶就無法順利吸吮。
2. 奶嘴要放得夠深:原理和寶寶吸吮媽媽乳房相同,寶寶必須能含住至少2/3的奶嘴,吸吮的力量才足夠讓奶水順利流出來。
3. 奶水必須充滿整個奶嘴:常見媽媽因為擔心寶寶嗆著,餵奶時,奶瓶的角度不夠高,使得寶寶在喝奶時也同時吸入了大量空氣。正確的角度應該是讓整個奶瓶和寶寶的嘴巴呈45度角,並讓奶水充滿整個奶嘴頭。

選擇合適的奶嘴尺寸
奶嘴有分不同的尺寸大小,就連奶嘴洞也有不同的類型之分,例如圓洞、十字洞、Y字洞等。蔡瑞芸護理師表示,常有媽媽覺得寶寶喝的速度很慢,就想要給寶寶換大一點的奶嘴孔,或是直接把奶嘴孔剪大,這麼做,反而使得寶寶容易吸入過多的奶量而嗆奶。她建議4個月大以前,應該使用小圓洞,十字洞較適合在4個月大以後使用;若是兔唇寶寶則建議使用Y字洞。

注意母乳回溫的方式
習慣了喝新鮮的母乳,有些寶寶對於冷凍母乳會抗拒。蔡瑞芸護理師提醒媽媽應該在前一天就先將隔天要餵的母乳冷藏回溫,避免直接將冷凍母乳加熱餵寶寶。寶寶要喝奶之前,再將冷藏解凍後的母乳倒入奶瓶,以45℃溫水隔水加熱後再給寶寶喝。此外,須注意加熱的溫度過高,會破壞母乳養分,因此,不建議用煮沸或微波加熱的方式處理母乳。

由於母乳在常溫下容易滋生細菌,回溫後應在2個小時內喝完,因此,每次只要倒出寶寶一餐要喝的量加熱即可。如果寶寶沒喝完,可將剩下的母乳加入洗澡水或製成母乳皂給寶寶洗澡用,可滋養寶寶肌膚。但應避免隔餐加熱後再給寶寶喝。

寶寶不吃或吃得少時的處置
如果媽媽因故需要立即轉成瓶餵,由於寶寶還未做好心理準備,難免會碰到有些寶寶適應不良,大哭幾天或餓上一整天不肯喝奶的情況,這時候,媽媽該怎麼辦才好?蔡瑞芸護理師表示,媽媽無法親餵的情況之下,寶寶勢必得接受奶瓶,所以,一旦做了決定就不能妥協。可以嘗試選用仿母乳的哺餵工具,提高寶寶的接受度。

至於寶寶少吃了一兩餐,會不會營養不良?蔡瑞芸護理師提醒媽媽注意觀察寶寶的活動力,如果寶寶會大哭、體溫正常(介於36.5度~37.5度)、每天的便便和尿量正常,則無需擔心。反之,若寶寶有嗜睡、低體溫(36.5度以下)、肌肉張力差(將寶寶的手舉起來之後,寶寶的手會無力的放下來),可能是低血糖現象,應趕緊就醫。

狀況題解
Q.如何刺激母乳持續分泌?
A.沒有寶寶持續刺激乳房,媽媽就必須定時擠奶,幫助乳房排空,才能避免發生乳腺炎或是退奶的狀況。只要乳房沒有硬塊、紅腫熱痛現象,可以使用吸乳器或手擠乳的方式,每隔3~4小時擠乳一次,每次單邊擠乳15分鐘,就能順利維持奶量。

Q.如何判斷奶嘴的流速是否適合?
A.蔡瑞芸護理師提供媽媽小撇步:將奶嘴的方向朝下以觀察奶水流出的速度,若奶水是一滴一滴的滴出來,就是最適合寶寶的流速。如果奶水滴出來的速度太慢,或是完全滴不出來,寶寶吸吮的時候就必須更費力,對於新生寶寶來說會增加喝奶的困難度,另外,若流出的速度太快、流量太大,寶寶就容易嗆奶,因此,奶嘴孔過大或過小,都會使寶寶產生抗拒。

媽媽將奶瓶奶嘴朝下,觀察奶水流出的速度,若奶水是一滴一滴的滴出來,就是最適合寶寶的流速。

Q.如何知道寶寶一餐要喝多少的奶量?
A.親餵轉成瓶餵之後,該如何判斷寶寶一餐的奶量?蔡瑞芸護理師表示,若根據寶寶出生天數、體重、胃容量變化來計算寶寶需要的奶量,在3個月大以前,寶寶一天需要喝6~8餐,出生後第1週,一餐奶量約為30c.c.~50c.c.,滿月之後則約為80c.c.~90c.c.。轉成瓶餵之後,建議媽媽採取定時定量的哺餵原則,每餐須間隔3~4小時,如果寶寶提早哭了想喝奶,可以增加下一餐的奶量,但每次增加以10c.c.~20c.c.為原則,滿月之前,一餐奶量不要超過150c.c.,一天增加的量不要超過40c.c.,以免撐大了寶寶的胃,養成大胃口寶寶。如果時間未到寶寶哭了,有可能是寶寶有吸吮的欲望,可給予安撫奶嘴,不一定哭了就是餓了。

使用奶瓶奶嘴須注意材質安全,且應每天消毒至少到寶寶6個月大之後。此外,奶瓶奶嘴建議至少3個月更換一次
 

~原文刊載於2012年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文章標籤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餵奶後的必要程序 正確幫寶寶拍打嗝

寶寶每次喝完奶後,都需要幫他們拍拍背,讓寶寶可以打嗝、排氣,可是媽咪們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嗎?拍嗝的方式又正確嗎?而現在網路上流傳的拍隔方法,適用於每個新生兒嗎?由專業護理長一一解答媽咪們的疑惑!

文/于靜芳 採訪諮詢/天主教耕莘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暨嬰兒室護理長李奕儒 攝影/江建勳 化妝髮型/郭研君 演出/媽咪黃婉婷、寶寶丘昀禾
拍攝場地提供/愛鄰小兒科診所


觀念篇

為什麼要幫寶寶拍嗝、排氣?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暨嬰兒室護理長李奕儒表示,剛出生的

寶寶,有很多器官、消化系統都尚未發育完成,因此,無論是喝母奶或是配方奶的寶寶,都有可能因為食道短,加上胃的容積小、排氣較慢,所以寶寶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現象,而出現吐奶、溢奶症狀,尤其是喝配方奶的寶寶,在吸吮奶瓶上的奶嘴時會將空氣一起吞嚥進去,如果喝完ㄋㄟㄋㄟ,不幫寶寶拍打背部,會讓胃裡充滿空氣,寶寶會因此感到不適,而發生嘔吐的狀況,一不小心就會
出現嘔吐物進入氣管的危險,甚至造成嬰兒猝死的意外,所以,媽咪在餵完奶後必須幫助寶寶正確排氣、按摩,這是必要的動作!

影響寶寶腹脹、打嗝的因素
李奕儒護理長表示,寶寶的肚子看起來圓滾滾,肚子裡好像充滿氣體的樣子,可能跟餵食的過程及餵食後的排氣不正確有關係,歸納出幾個重點提供媽咪參考:

.別等寶寶哭很久才餵奶
寶寶剛吃飽時,肚子會圓滾滾的,但是不會有硬塊,很多寶寶的肚子敲起來感覺有很多氣的樣子,可能是飢餓時哭得太厲害,而吞進去太多空氣,或是寶寶吃奶時,過於焦急、吃太快,同時吸進去了很多空氣,餵食完後造成胃的過度或快速擴張,進而壓迫及刺激橫膈肌,就容易導致打嗝、溢奶。所以建議不要等寶寶哭了才餵奶,應看見寶寶有飢餓的表徵,像是嘴巴張大找東西、伸舌頭的動作時,就可以開始餵他喝ㄋㄟㄋㄟ了。

.注意餵食的時間
如果是喝母奶的寶寶,建議注意寶寶吃奶的時間,若是在他還沒有飽足前就換邊餵奶,可能會讓寶寶只吃到所謂的前奶,乳糖含量多,比較容易脹氣,而且很容易餓,儘量讓寶寶吸一邊的乳房直到飽足,再換邊餵。有些喝配方奶的寶寶,才吃5分鐘不到就睡著,輕碰他後又繼續喝奶,斷斷續續喝奶的過程,也會讓寶寶吸入很多空氣,因此餵食時,儘量讓寶寶保持清醒,餵食滿15分鐘後,再讓寶寶睡覺,若寶寶已經睡著,也要在餵食過程中,持續搔他的腳,或按摩他的背部,儘量維持清醒,讓他吸久一點,可以避免脹氣的問題。

.餵完後要幫寶寶排氣
餵完奶應儘量幫寶寶排氣,即使寶寶已經睡著,仍然要幫寶寶拍嗝排氣。寶寶不會因為睡著就不打嗝,嗝氣一樣會排出,新手父母有時會輕忽,因寶寶睡著就直接放下平躺,吐奶、溢奶症狀都是反射行為,發生嗆奶是非常危險的。因此,睡著的寶寶更是需要拍嗝,而且一定要抱起來拍,重點在於拍嗝動作要輕柔、正確,別讓寶寶不舒適。如果排氣後,寶寶還是有可能肚子看起來圓圓的,敲起來有氣的聲音,只要寶寶沒有腹瀉或嘔吐的情況,且肚子摸起來沒有硬塊,媽咪不需過於擔心。

.輕輕按摩腹部
在寶寶哭鬧時,尤其是有腸絞痛的寶寶,常常被注意到有腹脹的情況,大多是因為哭鬧後腹脹,而非腹脹才哭鬧,此時媽咪可以坐著,讓寶寶趴在大人腿上,以按摩油或乳液輕揉寶寶的背部,或是做腹部按摩,幫助緩解疼痛的症狀。

方法篇

排氣的時間需要多久?
每次喝完ㄋㄟㄋㄟ就要幫寶寶排氣,需要多久的時間?李奕儒護理長表示,一般而言,只要幫寶寶拍背5~10分鐘內,就可以聽到寶寶發出一聲打嗝,代表氣體已經確實排出,媽咪可以此做為準則,不過,寶寶若沒有拍出嗝來,也不需一直拍嗝,因為拍打時間太久,或力道過大,對於脆弱的新生兒而言,也會感到不舒服,不過寶寶若沒有打嗝,媽媽又很擔心,建議只要用直立抱姿,保持寶寶背脊直立10~15分鐘,或是讓寶寶保持右側臥的睡姿,萬一發生嗆奶或溢奶,會順著右邊嘴角流出,比較安全。

正確排氣的方法
李奕儒護理長表示,目前醫院認同的的正確排氣姿勢共有坐姿及臥姿兩種,不論採取哪一種姿勢,媽媽都可以溫和地由下往上輕拍或摩擦寶寶的背部,直到寶寶打嗝,如果無法排出氣體,可多抱寶寶走走,時間約10~15分鐘,再讓寶寶躺上床即可。

拍嗝前的餵奶過程很重要
李奕儒護理長說明,拍隔的程序很重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寶寶排氣,不過,拍嗝前的餵奶過程更重要,需留意每個小細節,除了能安撫寶寶的情緒外,避免吸入過多的空氣,能讓餵食後的拍嗝過程比較順利。

.沖泡牛奶:(1)將奶瓶、奶嘴固定圈和奶瓶蓋套在奶瓶上栓好。
           (2)雙手握瓶身,以旋轉方式使奶粉溶於水中。
                  (3)由瓶底檢視奶粉確實沖泡均勻,才不會讓寶寶嗆到或噎到。

.營造愉快的餵奶氣氛:(1)將準備好的奶瓶、紗布巾放在餵奶時座椅之近身處。
                                   (2)用話語安撫寶寶的情緒。
                                   (3)幫嬰兒穿上圍兜並固定。

.餵奶安全姿勢:(1)支撐寶寶頭、頸及臀部,由嬰兒床上安全抱起寶寶。
                         (2)以搖籃式手抱著寶寶,坐在餵食椅上。

.餵奶:(1)以手托住瓶身,待奶水充滿奶嘴後再餵食,才不會讓寶寶吸入過多空氣。
           (2)餵奶過程與寶寶說話互動,穩定寶寶情緒,並儘量讓他保持清醒。
           (3)以紗布巾幫寶寶擦拭嘴巴。

幫助寶寶排氣的正確步驟
李奕儒護理長表示,排氣的姿勢要確實,才能順利排出多餘氣體,另外,要提醒媽咪,拍打嗝時要溫柔,力量不可過大,才不會傷害到寶寶體內的器官。

.坐姿排氣:
(1)將紗布巾放在媽咪的肩膀上。

(2)支撐嬰兒頭、頸及臀部,將寶寶抱直坐在腿上,用手托住寶寶下巴,寶寶身體往前,並使寶寶下巴靠在已墊著紗布巾的肩膀上。
(3)一手支撐嬰兒臀部,另一手掌呈杯狀,與寶寶背部呈直角,由下往上慢慢輕拍寶寶背部,將胃內空氣排出。
(4)持續與寶寶說話互動,確定聽到寶寶的嗝聲,排氣後,支撐寶寶頭、頸及臀部,將寶寶抱回嬰兒床上。脫下嬰兒圍兜,放回原位。
.臥式:
(1)讓寶寶橫趴於媽媽的膝上或手臂上,寶寶的臉側邊向下。

(2)身體側面稍微靠著媽媽胸口,媽咪以虎口輕輕托住寶寶下巴、脖子位置。
(3)先在寶寶背部輕柔畫幾個圓圈後,同樣手掌呈杯狀,由下往上慢慢輕拍寶寶背部。
 

網路流傳的旋轉排氣法是正確的嗎?
網路上盛傳的「旋轉排氣法」,李奕儒護理長表示,雖然這樣的旋轉方式,寶寶或許能自行打嗝或排氣較快,有些醫院甚至大力推行,但其實對寶寶的腦部及器官容易產生影響,尤其是4個月前的寶寶,脖子還無法自己支撐得很好,有些媽咪操作不當,搖晃太大力,會對寶寶脆弱的腦部造成傷害,且搖晃容易讓寶寶昏眩,產生「嬰兒搖晃症候群」,很可能會有腦出血的風險,不建議媽咪使用。

幫寶寶按摩的方法
除了排氣的方法,李奕儒護理長建議媽咪也可以幫寶寶按摩,有助於促進消化機能,尤其剛出生的寶寶腸內經常會充滿廢氣,此時如果能幫寶寶按摩,就能減少因為腸內產生廢氣而引起的不適和疼痛。

.腹部按摩法1:
1將手掌輕輕放在寶寶肚臍上,然後朝下方輕輕地揉搓,這樣能幫助寶寶腹內廢氣的排出。

2 用三個中間的手指指尖在肚臍略上方的部位,以順時針方向轉動,以刺激小腸,使消化器官變得強壯。

.腹部按摩法2:
1 這種按摩法又叫I Love You按摩法,首先用右手的三個手指指尖,順著寶寶位於右側的下行結腸,從上到下輕輕搓揉,即I的手勢。

2 將右手指尖從寶寶的右側腹部下方至上方搓揉後,隨著大腸朝兩側搓揉L的筆劃。
3 最後就像英語中U字母一樣,進行搓揉,然後用兩手的指尖,像彈鋼琴一樣,對整個腹部輕輕地敲打。


李奕儒 
現任/天主教耕莘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暨嬰兒室護理長
經歷/天主教耕莘醫院兒科病房護理長‧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講師
學歷/台灣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碩士
 

~原文刊載於2012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文章標籤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菠菜好料理 增強視力最營養

一片片綠油油的葉子,富含了豐富的纖維質及維生素,拌油炒熱後,會飄出一股特殊的香味,使人食指大動,它正是大人和小朋友都耳熟能詳的──菠菜。菠菜為寶寶帶來的營養價值極高,除了可以增強寶寶的視力,對骨骼發展也有很大的幫助,其所含的抗氧化物質,對成人來說,也是相當不錯的養生蔬菜選擇!

執行/林奕如 採訪諮詢/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李佩霓 攝影/詹建華 食譜設計‧營養說明/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李佩霓 營養小重點資料來源/《營養學博士教你吃對植化素:可以防癌、抗老、調節免疫力》(臉譜出版)

食譜一:菠菜小魚羹(適合7~8個月的寶寶)
材料:

菠菜葉30公克、吻仔魚1大匙、蔬菜高湯半杯、太白粉水少許
做法:
1、菠菜葉洗淨後,切碎待用。
2、吻仔魚沖洗乾淨後,稍微瀝乾切碎待用。
3、將切碎的菠菜葉、吻仔魚及蔬菜高湯一同放入鍋中,以小火煮至熟軟,分次加入少許太白粉水,勾薄芡至稍稠後即完成。

熱量分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17.61Kcal   2.75g  0.27g  1.30g

營養小重點
菠菜富含維生素A,能預防夜盲症的發生,其所含的葉黃素及玉米黃素更是護眼雙寶,對於寶寶的視力保健有相當不錯的益處。

Point
吻仔魚富含鈣質、蛋白質和維生素D,能幫助成長中的寶寶骨骼發展。

食譜二:菠菜雞肉義大利短麵湯(適合9~12個月的寶寶)
材料:

義大利麵20公克、菠菜葉20公克、胡蘿蔔20公克、雞肉25公克、蔬菜高湯半杯
做法:
1、將義大利麵放入滾水中煮熟,撈出並燙過之後,以乾淨剪刀剪成小段待用。
2、胡蘿蔔及菠菜葉洗淨去皮後,切碎待用。
3、雞肉洗淨後,以滾水燙熟,撈起稍微瀝乾水分,切碎待用。
4、將切碎的胡蘿蔔及菠菜葉先倒入蔬菜高湯中,以小火煮至熟軟後,再倒入切碎雞肉及切段義大利麵拌勻後即完成。

熱量分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110.0Kcal  9.81g  0.58g  16.44g

營養小重點
菠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維生素K能刺激骨鈣素(osteocalcin)的形成,對於寶寶的骨骼發展有所幫助。

Point
胡蘿蔔可生吃也可熟食,其所含的維生素A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容易被人體吸收,但也無法輕易隨水分排出,所以建議不要一次食用過量。

食譜三:菠菜番茄煎蛋捲(適合9~12個月的寶寶)
材料:

菠菜30公克、番茄30公克、雞蛋2顆、沙拉油少許
做法:
1、將番茄洗淨汆燙,去外皮後切碎,菠菜洗淨切碎待用。
2、將上述處理好的食材與雞蛋一同倒入碗中拌勻(可加入一些鹽巴調味),取一平底鍋加入少許油加熱後,把蔬菜蛋液倒入熱油鍋中,以小火煎至半熟後捲起,續煎至全熟即完成。

熱量分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183.47Kcal  11.55g  13.9g 2.84g

營養小重點
菠菜含有葉酸、維生素C及其他抗氧化物質,可說是對人體健康好處多多的蔬菜選項之一。

Point
雞蛋富含蛋白質及維生素D,雖然是成長中必須攝取的食材,但其含的膽固醇量也不少,所以須適量食用。

食譜四:菠菜起司豬肉捲(適合1歲以上的寶寶)
材料:

菠菜葉數片、薄豬肉片3~4片、起司片1片(分成4等份)、沙拉油少許
做法:
1、將菠菜葉洗淨,待用。
2、將洗淨後的豬肉片擦乾水分,依序鋪上菠菜葉及起司片後再捲起,用牙籤固定,取一平底鍋倒入少許油加熱,把捲好的豬肉捲放入平底鍋中,以小火煎至豬肉及菠菜葉熟透後即完成。

熱量分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110.0Kcal  9.81g  0.58g  16.44g

營養小重點
等寶寶年紀稍大之後,可以將菠菜與豬肝搭配共煮,除了保健視力,也有補血的功效,促進造血功能。

Point
起司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鈣質等營養,且略帶鹹味,製作此道料理時,不需加鹽巴就可達到調味效果。

 

李佩霓
現職/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師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研究所碩士

~原文刊載於2012年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文章標籤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