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寶寶坐‧爬‧站‧走時間表

除了身高和體重,一歲前的寶寶通常會經歷人生非常重要的動作發展「坐、爬、站、走」。何時能坐起?怎樣可以多爬?能不能放手讓他去走?相信也是父母關心的議題,以下就由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蔡文心,以及成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暨成大醫學院骨科學科教授林啟禎,為您一一解惑吧!

 

文/王心妏;採訪諮詢/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蔡文心、成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暨成大醫學院骨科學科教授林啟禎;執行/蘇麗華 

Part 1坐-SIT 
<參考時間>6~7個月大。
bobo say:〝我看到的東西不一樣了……〞
<發展契機>
◎翻身了沒?
「翻身」是每個寶寶獨立坐起的前置重要動作發展,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蔡文心表示,細心的媽咪大約在寶寶3個月大左右會驚覺寶寶的頭喜歡左右轉,若側身有玩具或聲音吸引,發展快的寶寶甚至有了翻身的跡象。
臨床上也發現:寶寶多半先學會由「趴」轉「仰」,然後才由「仰躺」翻身成為「趴姿」。蔡文心醫師說:「因為後者較困難,通常4~5個月大,甚至6個月以後的寶寶才能有這樣的本領,可喜的是,這表示寶寶快要會坐囉!」

Sitting
當寶寶坐時身體很快就倒下,表示還不到坐的發展階段。當寶寶會翻身之後,爸媽要安置他在安全的環境,以免受傷。

<發展說明>
◎神經系統健全>原始反射消失
蔡文心醫師解釋,寶寶出生後,因為腦部神經系統發育未完全,一些「原始反射」動作(例如吸吮、尋乳、抓握、驚嚇、踏步、非對稱性頸部張力反射等)仍然存在,但會隨著時間增長而消失,通常寶寶6個月以後會完全不見,這樣代表寶寶的腦部發育更精進了,可以開始發展各種粗動作了。反之,原始反射若未消失,寶寶的腦部發育可能有問題,必須留意,家長可以主動詢問醫師進行評估。
◎翻身到坐起>視野截然不同
當寶寶的頸部及腰椎可以支撐頭部並挺直於中央數秒,那麼恭喜你家寶寶可以坐了!「坐正,對寶寶來說是視野的一大躍進,它和躺著時所能看見的範圍及空間感有著相當大的不同。」蔡文心醫師進一步指出。
寶寶在6個月大後腦部發育更精進了,可以開始發展各種粗動作了。

<兒科叮嚀>
◎「青蛙坐」最安全

確認寶寶的身心發展達到坐的條件後,家長若想讓寶寶「安全」的坐著,蔡文心醫師建議可以從練習「青蛙坐」開始。
【check it !】寶寶採坐姿後,將其雙腿打開(與肩同寬),雙手亦分開向前撐地。
◎「發展太快」要當心
在寶寶的諸多動作發展上,有些父母可能因為孩子比別人快而沾沾自喜,其實這是警訊喔!蔡文心醫師提醒:「寶寶任何的動作發展都需要身體發育完成的配合,若動作超前太多,也可能是疾病要當心;例如寶寶才3個月大,頭頸異常的挺直或總是往後仰,有可能是肌肉張力過高,是角弓反張問題或是腦性麻痺前兆等。」爸媽要認知寶寶的諸多動作發展上,適齡適性比超前要更好。

<骨科叮嚀>
◎慎防寶寶「酥腰」

成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暨成大醫學院骨科學科教授林啟禎表示,如果寶寶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自然坐起而且維持坐姿(例如脖子仍不夠力支撐頭、頭部會歪斜、身體很快就倒下等),只是照顧者認為寶寶該坐了,以棉被或其他外力協助,那麼寶寶可能因為揠苗助長而變成肩頸前傾的駝背,這就是脊椎在不堪負荷的情況下「酥腰」了。
【check it !】多讓寶寶趴著,只要脊椎內一塊一塊凸出的「椎凸」自然歸位,不再過度負擔重量即可不需外力自然矯正。
◎讓他「自己坐自己倒」
心疼寶貝的家長可能會問:「寶寶坐多久需要休息?坐太久會不會影響骨骼發育?」。對此,林啟禎主任回應道:「當寶寶有能力坐起來玩,累了、負荷不了了,他的身體也會自然躺下,在周遭環境安全的情況下,家長切忌過分保護,例如用一推棉被枕頭的圈住(固定)他,長期有靠山,寶寶是無法鍛鍊體能,而且限制性的發展環境並不利於骨骼伸展及寶寶探索世界喔!」
【check it !】所謂安全環境是指:四周材質軟硬適中且無突出物品;寶寶即便跌倒碰撞,頭和身體都不至於受傷。總之,當寶寶會翻身以後,安全問題是父母格外要注意的!

Part 2  爬-CREEP
<參考時間>
肚子貼地,似匍伏移動式約6~7個月大。
肚子離地,以四肢移動式約8~9個月大。
Bobo say:〝我可以自己去拿玩具了……〞

<發展契機>
◎咦?身體挪動了
當寶寶從趴到坐、坐到趴的姿勢變換的很成熟時,寶寶就可能具備了「挪動(蠕動)」身體的可能喔!蔡文心醫師認為:「只要寶寶的小身軀換位了,不論原地打轉、前進、後退、橫行等哪一種方式,都可以稱做是廣義的寶寶爬行,而這需要用到寶寶更有力氣才能完成。」

Crawling
透過爬行,寶寶可以到處探索激發他的好奇心。
家長不要刻意去導正孩子的爬行姿勢。
利用例行的嬰幼兒「髖關節篩檢」可以急早發現寶寶爬行是否正常。

<發展說明>
◎五花八門的爬行姿勢
每個寶寶爬的方式不盡相同,而且寶寶自己會有一些「改進」,例如,先會原地轉圈,然後只會後退,後來好不容易前進了,卻是同手同腳的移動等。蔡文心醫師解釋:「家長不需要刻意去教導或糾正寶寶爬的方式,因為並非每個寶寶都發展到身體離地,兩手前後交替的往前方順利爬行才會站起來走路,只要之後寶寶能順利站起來,皆屬正常。」
◎力氣掌控得宜,四肢關節更靈活
力氣的掌控是寶寶這個階段的重要訓練,例如爬行時用手腕支撐身體重量,能訓練手腕力氣,這對寶寶日後拿湯匙吃飯等有助益。
另外,在此爬行的過程中,也同時訓練膝蓋、手臂的協調能力,以及四肢關節的靈活度。

<兒科叮嚀>
◎盡量提供寶寶爬行的機會
爬行是所有粗動作發展的基礎,所以寶寶多爬有許多好處。家有正在爬行寶寶的蔡文心醫師說:「我都盡可能讓孩子到處爬,因為『爬』除了是大腦支配身體更多部位的訓練外,爬越多,肌肉平衡也越好,甚至透過爬行讓寶寶到處去探索,激發他的好奇心。」
【check it !】家長可以在寶寶正前方引導(呼喚或以玩具吸引),讓他有向前行的動力和企圖心。

<骨科叮嚀>
◎留意單邊發展
很多寶寶爬行會從某一邊開始(例如只用左手和左腳前進),如果觀察一陣子了,寶寶還是沒有發展另一邊的趨勢,那麼林啟禎主任建議家長帶寶寶到醫院做檢查。他說:「寶寶肢體兩側發展速度不對稱,並不一定有問題。但肢體單邊無力或單邊完全不使用,就屬不正常,有腦部發展不健全的疑慮。」
【check it !】利用例行的嬰幼兒「髖關節篩檢」吧!它可以檢查出容易被忽略的先天性(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及脫臼。檢查內容包括:
1.雙腳長短是否一樣。
2.雙腳胖瘦是否相同。
3.大腿內側皺摺是否對稱。
4.大腿往外張開,兩邊是否都可以貼地。

是時候了嗎?動作發展參考表
或許是「贏在起跑點」的影響,寶寶的坐爬站走四大動作發展的「時間」,往往成為父母關心的焦點,甚至有家長誤以為「時間」是評估寶寶動作發展是否正常的指標。對此蔡文心醫師除提供下表供參考,也表示:「寶寶的各項動作發展因人而異,有的快、有的慢,即便同一人,也可能坐起的時間比一般人提早,但爬行卻比一般人晚了一些,只要最後都可達成坐、爬、站、走,家長大可不必擔心!」

一歲前寶寶動作發展參考表

年齡 發展動作
4個月大

直著抱,頸部已經挺直,且頭可以左右自由轉動。                                                                  
趴姿下,以前臂支撐達到頭部控制、翻身至側躺。

6個月大 趴姿下,以手掌支撐將上半身抬起離開地面,頭部可以上下左右自由轉動。翻身至趴姿。
7個月大 無手部支撐可維持坐姿。肚子貼地匍匐爬行。
8個月大 由坐姿轉換成四肢跪趴。如四腳獸般爬行(肚子可離地)。
9個月大 支撐站立、扶物行走(螃蟹走)。
12個月大 重心轉移、獨自行走。
13~15個月大 兩手持物獨自行走。

Part 3 站STAND
Bobo say:〝我應該是長高了吧……〞
<參考時間>
扶物站起,約9~10個月大。
放手站立,約10~11個月大。

<發展契機>
◎一瞬間的成長
這是所有寶寶動作發展最難觀察的一項,蔡文心醫師笑說:「臨床上,聽到很多家長都是在一轉身,赫然發現寶寶扶著某個物體站在那得意的笑。」
對於剛擅於爬行的寶寶來說,很多時候他們會爬到家長所圍起範圍的邊緣停住,或許坐起來休息(或玩耍)一下,或許直接調頭繼續爬。久而久之,當範圍內的不再吸引他們,或者在邊緣抬頭發現了什麼,寶寶就會高高舉起手臂,試著要站起來了!

<發展說明>
◎先學會借力使力
多數寶寶站與走會有交錯期,也就是扶站、扶走、放手站、放手走。蔡文心醫師表示,「借力使力」是寶寶站起來的關鍵,通常先經由扶持而慢慢學習站立,然後能攀扶著物體站起來,最後才是放手獨自站著。
◎除了會用力,還得要會放鬆
很多家長在鼓勵孩子站起來時會說:「寶寶加油!用力呀!」對此,林啟禎主任解釋道:「其實站立需要用到的力氣包括脊椎和大小腿,而且大小腿還得在某個瞬間『放鬆』才能稱起身軀,所以寶寶除了要會用力,還得會放鬆才行!」

<兒科叮嚀>
◎跌倒的頻率會增加
有了站的經驗後,多數寶寶幾乎是逢物便想站起來,由於站需要更好的肢體平衡,所以跌倒的頻率會增加,加上站是走的前驅期,寶寶在學會站及接下來走的動作之後,活動力會比以前多上好幾倍,蔡文心醫師提醒家長要有心理準備,並更加注意居家安全問題。
【check it !】如果寶寶跌坐後有撞到腦部,要嚴防腦震盪,除了明顯抽筋應立即就醫外,72小時內還需要觀察:意識是否清醒?是否會嘔吐?另外,若是頭部囟門尚未閉合前的寶寶,還可觀察其囟門是否凸起?

<骨科叮嚀>
◎墊腳尖正常嗎?
由於寶寶對於身體各部位的力氣運用上並不如大人成熟,所以許多會站及會走的寶寶會有墊腳尖的情形出現。林啟禎主任表示,若寶寶有時墊腳尖、有時恢復正常,則毋需擔憂。若是持續性(頻率很高)的墊腳尖就有三種可能:
1.寶寶的後腳跟太緊。
2.全身肌肉用力過大。
3.肌肉張力過高。
「除了發生機率較少的第三點常被懷疑是腦性麻痺外,其餘兩點可以經過寶寶日後多練習而自然恢復正常。」

Standing
有了站的經驗後,多數寶寶幾乎是逢物便想站起來。
多數寶寶站與走會有交錯期,也就是扶站、扶走、放手站、放手走。
若寶寶走路有時墊腳尖、有時恢復正常,則毋需擔憂。

需要幫忙嗎?袖手旁觀吧!
看著學坐學爬學走的寶寶,很多家長會心生「幫忙」的念頭,對此,林啟禎主任語重心長的表示,現今孩子普遍有以下骨骼肌肉發展問題:
1.韌帶鬆弛>造成日後X型腿、O型腿。
2.肌肉無力>造成日後內、外八走路。
3.經常跌倒>造成日後痠痛、疲勞,甚至不愛動。
「究其原因,乃現今孩子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明顯減少,少了自然陽光、新鮮空氣等外在刺激(先天條件變差),加上父母對於孩子的發展有預期希望和壓力(後天不良助長),所以孩子在本身未充分準備好之前,就被提前訓練,那麼孩子日後的骨骼肌肉發育就容易出問題。」
林啟禎主任認為,坐爬站走是一種持續性的發展,每一階段都需要寶寶的腦部、脊椎、腰部、各處肌肉及各項感覺統合等發展到達一定程度,才能串連出一項動作。「當父母看見可能的發展契機,最好先觀察,確定後從旁刺激(例如拿玩具引導),切勿真的伸手幫他(例如用棉被圍坐、長置學步車內等),還是讓孩子自己準備好再出發吧!」林啟禎主任強調。

Part 4 走WALK
Bobo say:〝我終於自由了!……〞
<參考時間>
11~13個月大。

<發展契機>
◎放手站穩了再走喔
如前文所述,很多寶寶在能夠扶著東西站起來後,就先偷偷移動了身體數步,然而這只能算是「搶黃燈」,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走路。我們通常指不需扶持能獨自移動身體才叫「走路」。蔡文心醫師建議,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後能穩定站立,才可以開始嘗試讓寶寶走路!
<發展說明>
◎從靜態平衡到動態平衡
當雙腳可以完全支撐體重,而且能夠不打結的前後順暢移動,那需要身體一定的「推力」,林啟禎主任解釋,那是寶寶從之前的靜態平衡進步到動態平衡的最佳證明。
◎站→蹲→站可訓練腳力
「蹲」是此階段發展很重要的助力,家長若希望寶寶走的順暢,也可以讓寶寶多練習「站→蹲→站」連貫動作,如此不但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還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兒科叮嚀>
◎選購適合走路的鞋子
通常我們會建議家長在寶寶開始學步後,務必為他選購一雙適合走路的鞋子。「材質不需要太硬,不必全包鞋款,但腳踝處一定要覆蓋到,像拖鞋、涼鞋就比較不適合。」

<骨科叮嚀>
◎當心此時是骨骼發育的關鍵期
寶寶的學步期同時也是骨骼發育的關鍵期,走路尤其會用到下肢,林啟禎主任提醒家長要多留意以下事情:
1.避免使用學步車與螃蟹車,對骨骼肌肉控制系統有害。(非必要,10個月之前不要用。)
2.盡量不讓寶寶跪坐或盤坐,對下肢關節有負面影響。
3.扭傷及O形腿、外八字在這此階段非常常見,若有懷疑,可帶至幼兒骨科檢查。
【check it !】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3歲之後,運動協調才會發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不穩其實不用過度擔心!

Walking
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後能穩定站立,才可以開始嘗試讓寶寶走路!
建議家長在寶寶開始學步後,務必為他選購一雙適合走路的鞋子。
寶寶的學步期同時也是骨骼發育的關鍵期。

真的慢了嗎?是落後還是遲緩?
根據統計,約有6~8﹪的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問題。「發展遲緩」是指兒童在器官功能、感官知覺、動作平衡、語言溝通、認知學習、社會心理、情緒等發展項目上有一種或數種、或全面的發展速度或品質上成熟速度遲緩、落後。
蔡文心醫師指出,當寶寶有某些動作發展較慢,我們通常以「落後」來看待,並建議家長觀察下一個動作發展,因為是否到達「發展遲緩」是有一些數值可以評估,例如,各大醫院有「嬰兒粗動作發展評表」供家長參考。
其次,骨骼的發育也是動作發展中很重要的一環,林啟禎主任表示,嬰幼兒若有骨骼方面的問題,通常在一出生時就可被察覺出來,至於腦部發育的問題反而是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面對寶寶一連串的動作發展,家長要有耐心等候,讓寶寶自己準備好了再GO!可以刺激,千萬不要有「搶黃燈」心態,許多後果往往出現在走路以後喔!

~原文刊載於2008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安咕媽咪工作坊 的頭像
    安咕媽咪工作坊

    嬰幼兒按摩教室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