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主任醫師陳永綺;執行/楊雅馨;攝影/陳炳煌
About便秘
何謂便秘
若寶寶排便時需要出現用力解便的現象,且解出來糞便又大、又硬像小石頭似的;或是每次排便時,臉上總是出現痛苦的表情;或糞便內有血跡等,上述總總現象都代表寶寶有便秘的困擾。
至於便秘會有什麼症狀?如果你的寶寶排便狀況為兩、三天才解一次,或是每次解便時都出現排便困難等問題時,這都是由於大便無法一次完全順利解出的關係,此種情形才屬於寶寶便秘的症狀。如果寶寶每次排便都很順暢,大便呈現軟軟的、條狀,或是糊狀那麼就不算便秘了。
一般而言,如果你每天能順利解便,並完全清除大便(即直腸與接近肛門口約十公分的地方);這時醫師若用手去觸摸是摸不到大便的。
一旦,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那麼在特定的時間時,糞便會從乙狀結腸進入直腸,這時直腸內的神經感受到糞便刺激的張力,並會將訊息傳送出去,這時會誘發一連串的排便反射,如果當時沒有其它的干擾因素,肛門括約肌會自然放鬆,藉由腹部及直腸肌收縮力量,再將糞便很自然的排放出來。
不過,寶寶常常都會玩過頭,忽略了排便的反射,而錯過正常排便的時間,因此,常常必須等到下一個適當的時刻再誘發出來,才會再次的解便。如果糞便長期沒有順利的排出累積在腸道,就會出現便秘的症狀。
喝母奶.降低排便次數!
許多尤喝母奶的寶寶可能一個星期,或兩星期都不排便,這是因為喝母乳的寶寶其腸胃幾乎百分之百的吸收,如此高的吸收效率,自然而然排便的次數就會減少。
便秘的症狀
寶寶若長期有便秘的現象時,輕微者會出現食欲不振、體重增加緩慢等症狀;嚴重者還會有胃腸、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的問題,進而影響至寶寶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這時寶寶會出現焦慮、情緒不穩、記憶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及反應遲鈍等問題)若,此時此刻家長還不加以注意,那麼將會影響寶寶未來生長與智力發育。
小兒急症!
寶寶若經常便秘,則會出現腹脹、肚子痛、排便困難或排便時疼痛等情形,有時甚至造成急性的劇烈腹痛,是小兒急症常碰到的案例。
About原因
便秘常見的原因
未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
寶寶約三歲左右,大腦就會意識到腸子蠕動且知道即將要排便的感覺,有些寶寶就會告訴大人—我要上廁所。不過這個時期,也是寶寶對外界最好奇的階段,因此,寶寶常常因為玩過頭,或將注意力專注在某個事物上而錯過排便的時機。至於,處在嬰兒階段的寶寶,由於還不會控制排便,所以往往得在兩歲左右,才能慢慢養成排便習慣。
因此,養成寶寶良好的排便習慣,那麼可以從寶寶兩歲左右開始;如果爸爸、媽媽沒有幫寶寶養成好的排便習慣,寶寶未來將很容易引起便秘的問題。
食物攝取不均衡
寶寶食量太少或食用過多高脂肪、高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蛋類、油炸食品等,和水分與蔬果攝取不足時,使得消化吸收後殘渣少,對腸道不能刺激引發排便反射,也容易有便秘的問題。
心理上的壓力及缺乏運動
缺少運動、情緒不安、或突然受到精神上的刺激,如:大人們過度焦慮而強制寶寶訓練排便等也會抑制胃腸蠕動,而導致腸壁肌肉乏力進而造成便秘的問題。
先天性或是腸胃道異物阻塞等疾病
寶寶一出生時就有大腸結構異常,如:狹窄、先天性腸缺乏神經(巨結腸症)等疾病時,也會引起腸道功能障礙,造成腸壁肌肉張力減低,腸蠕動減慢,而導致便秘。
或是寶寶罹患有內分泌或代謝上的異常,如:甲狀腺機能低下;或是神經肌肉疾病,如:脊柱裂、脊髓發育不良等。或是腸胃道異物阻塞,如:腫瘤等也都會導致寶寶便秘的問題。
服用藥物
許多藥物會抑制大腸蠕動,引起便秘,常見的藥物,如:止咳藥等。或不當的灌腸、服用瀉藥,這些都會使得腸道的敏感度減弱,加重便秘的困擾。
其他
寶寶肛門周圍的皮膚因為尿布疹,或其他因素導致發炎、肛門裂傷,也會引起排便疼痛的問題,敏感的寶寶甚至會恐懼排便,而拖延排便時間。
About就醫
就醫時應注意事項
當醫師檢查便秘寶寶時,常常需要仔細詢問病史,特別是新生兒時期胎便解出的時間,寶寶的排便狀況以及成長發育的情形,還有檢查寶寶的身體狀況是不是有肛裂的現象與脊椎腰薦部是否有外觀上的異常,必要時也會指診檢查肛門之壓力,另外寶寶是否服用藥物等,以及寶寶平時的飲食習慣,或是最近生活作息有無重大的改變等。
因此,帶寶寶就醫時,最好先準備5~7天的症狀表,和飲食與大便次數與狀態的簡單記錄,以便給醫師參考。醫師也會斟酌當必要時安排進一步之檢查,如:腹部X光片、超音波、下消化道攝影、指診、測量肛門直腸之壓力反射及肛門黏膜切片檢查等。
腹部X光片、超音波、下消化道攝影、屬於非侵入性的檢查,也是較安全的檢查,然指診、肛門黏膜切片檢查及測量肛門直腸之壓力反射屬侵入性的檢查,雖然有危險性,但相對而言危險性是較小的,因此在必要的情形下,仍應該進行以便正確的找出寶寶便秘的原因,來適時治療。
5大措施.便秘get out!
1.食物選擇多樣化
選擇多種食物且交替食用,因為不同的食物能增加腸胃的刺激,不但可以減少便秘的發生,也是健康攝取均衡飲食的基本要件。
2.改善寶寶的飲食習慣
多補充蔬菜水果與足夠的水分,別忘了攝取足夠的纖維,且還須有足夠的水分,才能促進排便的功效。而,「蜂蜜」是促進腸蠕動的最好食物,但不適合一歲以下的寶寶餵食;一歲以下的寶寶不妨「增加糖分的攝取」來改善大便的硬度,減輕排便的困難度。
另外,添加補充含有腸益菌與寡糖類的食物或健康補助食品:如:優酪乳、優格、養樂多或是含活性乳酸菌的藥粉或藥粒等,均可以促進腸蠕動,達到排便的效果。
3.培養寶寶正常排便的習慣
每天固定在早餐或晚餐後,如果早上父母親趕著上班時間不多,最好養成在晚間排便的習慣。調整好時間,讓寶寶與家人在輕鬆愉悅的時光下訓練,以達到最好的成果。
但若是寶寶不排便,可不要勉強,更不可強制寶寶長時間蹲坐便盆,以免導致寶寶更不願意接受排便訓練的意願。
4.增加運動量、適當的腹部溫敷與按摩
增加寶寶體力的活動,如:腹肌運動、腹部的溫敷與按摩等,將使胃腸的蠕動增加,使得排便更順暢;必要時不妨在「左下腹」輕輕按壓數下,也能刺激直腸收縮。
5.適當的藥物治療
需要時可以請教醫師給予適當的藥物來改善便秘的症狀。然而,藥物之使用,應儘量以「口服」為主,避免常常灌腸造成寶寶畏懼與排斥。
灌腸行不行?
肛門塞劑,或是利用灌腸的方式來處理寶寶便秘,醫師視「它」為一種短暫性的治療,並不適合經常使用。因為,這些方法只會讓寶寶的大腸撐得更大而已,並無法解決實際的問題!
先諮詢.再處理
便秘的原因很多,往往不是單一的原因可以歸咎的。出生時就有出現便秘的現象,如:一個星期以上沒有排便,或超過一天以上沒有排泄胎便時,就可能須先考慮是先天性的腸道疾病,當然排除極少數先天性的腸道疾病外,大部分的原因都是由於食物的不合適所導致,如:喝配方奶引起,或是以副食品為主食的一歲以上寶寶,因為攝取蔬菜水果等高纖物質不足,或是偏食、水分攝取不夠、服藥或是排便沒排乾淨,累積在腸內等。
所以,如果寶寶有排便的問題,應先諮詢醫師再找出適當的處置方法,才是最好的改善之道。
~原文刊載於200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