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按摩促進心智發展 文章引用:bobo小天才雜誌 撰文/鍾碧芳
按摩可以促進親子間的親密感與依附感,還能刺激與開發嬰幼兒大腦的靈活度,舒緩壓力與挫折感,可說是父母與bobo之間最具意義愛的傳導工具。別以為只有新生兒才需要按摩,只要想要傳達溝通,讓人愉悅滿足,何時開始進行都可以!
觸覺是所有感官感受中最特殊的一項,同時也是人類胎兒在母體內最早發展的感覺之一。而與觸覺最直接相關的器官,就是皮膚,皮膚涵蓋了全身大部分的區域,而按摩則是藉由與皮膚的刺激與傳導,達到體內神經系統與荷爾蒙的平衡。台灣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理事長鄭宜形容,「按摩就是愛的溝通,是建立親子間親密感的最好方式」。長庚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講師莊育芬強調「嬰幼兒按摩除了增進親子關係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功用,希望讓嬰幼兒感覺仍在母體中羊水保護的狀態,讓他有安全感與依附感。」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出生了,新手父母忙著迎接小生命來到世界上,到底該為寶寶佈置怎樣的睡眠環境呢?看看一些不一樣的想法吧
參考資料:The Benefits of Co-Sleeping by Macall Gordon (From the API News - Spring 2002. © 2002 Attachment Parenting International ,PAI)
對許多家有新生兒的父母來說,要不要讓孩子跟自己一起睡,也是新生兒家庭眾多選擇難題之中的一項。 Macal Gordon在國際依附感型親職教養組織(Attachment Parenting international, PAI)所發表的一篇針對與父母共睡好處(The Benefits of Co-sleeping)的研究報告指出,小時後讓孩子和父母一起睡,好處不勝枚舉。
在立即性的好處上,和父母親的近距離接近,有助於孩子在睡眠狀態中學習未成熟的神經系統的自律,並可以藉避免孩子進入過度熟睡的狀態來防止嬰兒猝死症(SIDS)的發生。同時,因為共睡的結果,孩子不需要哭得聲嘶力竭,完全清醒才能獲得父母親的注意力,父母親也不需要完全轉醒來安撫幼兒,雙方都能夠獲得較佳的睡眠品質。與父母共睡還可以增加哺餵母乳的比例,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也同意這個觀點,McKenna 和 Mosko在1997年的研究報告當中更指出,和父母共睡的孩子所獲得的父母親”照護性”行為是獨睡孩子的5倍。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協助寶寶遠離分離焦慮
PART1徵兆篇
何謂分離焦慮?
所謂「分離焦慮」,我們不難就字面上的意義去了解,其指的就是當孩子離開父母親或親密的照顧者時,所出現的負向情緒表現。
依 據一般的發展時序來看,寶寶出生時仍沒有主體感覺,「自己」只是這個環境中的一部分,不論被誰抱著、照顧著似乎差異不大;然而到了6~8個月大的階段,寶 寶開始體驗環境與主體的差異性,注意到與他人之間的連結,並能感受來自於媽媽或照顧者的愛、關懷與注意,這個時候寶寶對於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會感到不安、 擔心、無助,這種對分離的焦慮感受,大部分會持續到2歲半至4歲之間而慢慢淡去。
極少數孩子的分離焦慮歷程比較短暫,這多半與環境刺激的特殊性有關,例如家裡是做自營生意;不過,也有部分孩子曾在分離過程中經驗創痛感受,導致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特別久,甚至演展成個人對環境、未來的不安全感受。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離焦慮
所謂的「分離焦慮」:
建立起依附感的孩子,會因為熟悉的照顧者離開,而感到苦惱傷心。通常八至一歲大的嬰幼兒,就開始會有「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產生的嚴重程度,通常與依附關係的品質以及孩子天生的氣質特徵有關。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如何評估父母與嬰兒依附品質呢?
專家們設計了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以提供測量baby依附的品質根據baby在這些情境中的行為形態歸納出以下幾種不同的"依附行為模式"。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依附感(attachment),是一種我們對於生命當中的特定對象,感到強烈的感情連結,當我們和他們互動時,會感到快樂,遇到沮喪時,他們靠近會給予我們安慰。一歲之前的孩子,都會對主要照顧者,產生各種形式的依附感;而所謂親密感(bonding),依據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創辦人,微蔓拉‧馬可蘿(Vimala McClure)女士的定義,親密感是全寰宇間的基本現象,用物理學的名詞來解釋,它是在產生微分子的能量場中被建立的。即使被分開,兩種能量分子也會臻至近似的迴旋,同步極化,兩顆臻至近似的人心細胞開始共同跳動。
安咕媽咪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